
北京正试图通过承诺经济合作来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但专家预测,它不会在领土主张上让步。
尽管美国和中国正采取措施控制贸易战,北京方面仍在为与华盛顿更广泛的竞争持续做准备。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其在亚洲寻求经济与外交机遇的同时,不太可能软化其在地区领土主张和军事竞争上的强硬立场。
双方已同意暂时降低对彼此商品征收的高得惊人的关税。但这一关税休战不会缓解北京对华盛顿的其他不满,比如五角大楼誓言将军事力量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以及持续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努力。
关税立场的软化可能为特朗普总统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之间的通话乃至峰会铺平道路。但曾与中国官员和政策顾问交流的专家表示,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已削弱了北京方面原有的谨慎期待——即习近平或许能触动特朗普作为交易撮合者的一面。尽管中方将积极寻求与特朗普政府谈判的机会,但也会为紧张局势可能再度升级做好准备——这将是特朗普首个任期内两国关系模式的重复。
“我认为这印证了北京的观点,即对美国意图持悲观看法是正确的——并通过自第一次贸易战以来几年间所推行的政策,为与美方可能爆发的第二次贸易战做好准备,”布鲁金斯学会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外交政策研究讲席教授乔纳森·钦表示。他曾就职于中央情报局,负责分析中国政治。
“我怀疑北京方面将此举视为美国的战术性撤退,而非对中国共产党敌意的根本性转变,”钦先生在谈及日内瓦达成的关税暂停协议时表示。

特朗普总统对全球大部分地区加征关税的举措,为习主席提供了一个机会,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友好、值得信赖的替代选择。这一主题在他近期访问越南、柬埔寨和马来西亚,以及本周与拉丁美洲领导人的会晤中得到了宣扬。
但中国应对特朗普时代的新策略还包括展示实力:基本上是告诉其他政府,尤其是亚洲国家,不要指望北京会克制其在地区的诉求和雄心。
就在华盛顿和北京宣布关税休战的同一天,中国政府的一份政策制定文件警告称,“外部势力”对“中国边疆地区、边境地带及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日益加剧”。
“亚太地区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中国周一发布的国家安全白皮书称。“个别国家不断强化亚太军事同盟,拉拢地区伙伴,组建排他性‘小圈子’,”白皮书在提及美国及其合作伙伴时表示。
“当然,中国会继续利用华盛顿贸易政策动荡的机会,将自己塑造成稳定和可预测的灯塔,”悉尼洛伊研究所东亚问题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麦格雷戈在谈到中国时表示。“但在与多个海上邻国存在的主权争议中,中国不会放松对其主张的坚持。”
本月初,中国海警直升机飞入日本同样宣称拥有主权并实际控制的争议岛屿附近空域,这是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长期摩擦的升级。中方表示此举是对日本飞机在岛屿上空进行挑衅性飞行的回应。

本月,中国海警再次登上南海争议海域中的仙宾礁(Sandy Cay),这片狭长沙洲同样被菲律宾宣称拥有主权。此次行动发生在美国与菲律宾启动年度联合军演的数日前,演习地点位于菲律宾境内。
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始终对台湾保持高度警惕,这个民主治理的岛屿被北京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四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周边举行了军事演习,演练实施封锁行动。
中国领导人在甜言蜜语与强硬行动的结合中并未看到矛盾,曾在拜登政府时期担任白宫和国务院高级中国政策官员的朱利安·格维茨表示。
“他们认为现在正是与中国邻国——尤其是那些他们担心与华盛顿走得太近的国家——建立更有利关系的最佳时机,”格维茨先生说。“在他们看来,这些国家抵制的能力已经减弱,而中国领导人可以说‘我们当然可以提供经济和技术协议以及其他激励措施。但我们也可以继续推进我们的领土主张。’这两者在他们心中并行不悖。”
美国与许多传统盟友之间出现了裂痕,尤其是在欧洲。但迄今为止,特朗普的政策尚未对美国和亚太地区的传统同盟关系造成同等程度的冲击。马尔科·鲁比奥在就任国务卿的首个完整工作日便出席了与印度、日本及澳大利亚外长的会晤。特朗普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发表联合声明,提及双方对中国威胁台湾的共同关切。

拜登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国防部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伊利·拉特纳在谈到特朗普时期的联盟关系时表示:“这一地区——包括日本、菲律宾、台湾、澳大利亚——存在延续性。”
“美方及其亚洲伙伴正试图将防务安全关系与贸易关税环境分隔开来,”现任研究美国与中国及其他竞争对手关系的马拉松倡议组织负责人的拉特纳表示。“北京如今面临的挑战在于,美国大多数盟友都将中国视为其首要国家安全威胁。”
中国对特朗普执政期间撤销监督美国之音及其他推动民主与人权机构的办公室表示欢迎。
但早在特朗普步入政坛前,习近平和中国其他领导人对美国的意图就持怀疑态度。而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他与习近平之间表面上的友好关系让位于贸易战,随后达成的协议也步履维艰,华盛顿指责中国未能履行协议承诺。双方还在新冠疫情起源、美国技术出口管制以及彼此的军事目标等问题上争执不休。
上海国际关系学者沈丁立表示,此次双方在关税问题上的互相让步不会消除中美之间的深刻不信任。沈丁立说,如果双方持续缓和贸易争端,两国关系可能会改善一两年,但之后很可能再度恶化,”因为我们有太多分歧点”。
本文编译于纽约时报,由Chris Buckle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关税休战的表象与局限性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协议内容与短期影响
根据2025年5月12日中美联合声明,美国对华关税从145%降至30%,中国对美关税从125%降至10%,但芬太尼相关关税(20%)被保留,小额包裹关税从120%降至54%(仍需缴纳100美元固定关税)。这一调整暂时缓解了全球供应链压力,推动资本市场反弹(如美股单日涨幅达2%-4%),但实际税率仍高于美英协定基准(10%),且协议仅维持90天,暴露双方缺乏深层互信。
2.美方策略的矛盾性
特朗普虽声称关税协议是“全面重置”,但白宫同步针对东南亚加税以封堵中国转口贸易,并试图将芬太尼议题与贸易谈判捆绑,显示其“战术让步”服务于选举政治需求(缓解通胀压力)而非长期战略调整。
二、结构性矛盾:超越关税的深层博弈
1.技术冷战深化
协议未触及半导体出口管制、TikTok禁令等核心议题。美国仍限制对华芯片出口,中国则加速国产替代(如半导体产能三年翻倍),并通过“一带一路”强化技术标准输出。
摩根大通指出,美国对战略行业(如ICT)的供应链审查更严格,试图减少对中国中间产品的依赖,但中国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仍占据价值链关键节点。
2,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中国的应对
产能转移困境:中国制造业投资向东南亚转移,但越南、墨西哥等国的本土增值率低(如墨西哥科技产品仅20%),依赖中国零部件输入,美国可能进一步收紧原产地规则。
过剩产能输出争议:中国2024年贸易顺差达1万亿美元,电动汽车、家电等行业挤压新兴市场本土产业,迫使墨西哥、泰国等国提高关税自救,加剧南南摩擦。
3.地缘政治竞争升级
亚太影响力争夺:中国通过所罗门群岛基建投资和安全协议扩大存在,但被指“新殖民主义”,IPAC联盟批评其干预内政。
俄乌冲突外延:泽连斯基提议与普京会谈需以停火为前提,中美在乌克兰议题上的立场差异可能影响欧洲盟友关系。
三、中国的长期战略储备
1.技术自主与内循环
中国将“新质生产力”写入政策,重点扶持芯片、AI、新能源等领域,减少对西方技术依赖。例如,华为联合中芯国际实现7nm芯片量产,冲击全球半导体格局。
内需市场培育:通过“共同富裕”政策扩大消费基数,对冲出口波动风险,但房地产调控与消费疲软仍是挑战。
2.多元化外交与经济合作
南南合作深化:中国对东盟、非洲直接投资增长,尤其在制造业(占中国对东盟投资52%),构建去美元化贸易网络。
区域安全机制:推动上合组织扩容,吸纳中东国家,与金砖国家合作形成多极平衡。
四、全球影响与未来风险
1.新兴市场分化
受益者:印度因贸易依赖度低(占GDP 24%)且市场封闭,成为外资避险地;墨西哥因北美供应链整合获短期红利。
受损者:越南、泰国等高贸易依存度国家面临中美双重冲击——对美出口受关税限制,对华逆差扩大。
2.多边体系危机
WTO总干事奥孔乔-伊韦阿拉虽对协议“满意”,但中美双边谈判削弱多边机制权威,区域贸易集团(如CPTPP、RCEP)话语权上升,全球贸易规则碎片化加剧。
五、展望:冲突常态化与战略耐力考验
1.90天窗口期的关键议题
技术标准协调、市场准入对等(如金融与农业)、稀土出口限制等或成下一阶段谈判焦点,但双方底线分歧显著。
若谈判破裂,美国可能扩大“实体清单”,中国则以反制裁法反制,技术脱钩从半导体向生物科技、量子计算延伸。
2.中国策略评估
中国虽通过关税暂停赢得喘息空间,但其“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面临内外部挑战:
内部:经济增长依赖出口(占GDP 50%),房地产与地方债风险未解。
外部:美国联合印太盟友(如美日印澳四方机制)构建技术同盟,压缩中国战略纵深。
总结
《纽约时报》此文揭示了一个核心现实:关税休战仅是中美漫长博弈的间歇期。双方在技术主权、供应链控制、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矛盾难以调和,冲突将向“非关税领域”扩散。中国正通过技术自主与南南合作构建“平行体系”,但其成功取决于内外风险平衡能力。而对全球而言,两极化的经济秩序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与更脆弱的稳定。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