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特朗普对中国小包裹税收最新调整的须知:从周三开始,从中国和香港运抵美国、价值低于800美元的货物可能面临54%的关税。
本月早些时候,特朗普总统关闭了一个长期存在的漏洞,该漏洞曾让大量廉价中国商品免关税邮寄至美国。
自5月2日起,这些包裹将面临120%的关税或100美元的固定费用。
在美国和中国本周同意暂时缓和贸易紧张局势后,该关税税率现为54%。这些调整已于周三生效,白宫行政命令和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的指导文件中对此进行了说明。
过去十年间,一项名为”最低限度豁免”的税收漏洞允许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商品免关税进入美国。这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包裹从中国涌入美国,因为美国消费者沉迷于以低价购买从闪存盘到水瓶等各种商品。
像Shein和Temu这样的中国企业正是利用这一政策漏洞开展业务,将中国工厂生产的商品直接发送给美国消费者。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推动本国制造商寻找海外买家。
去年,每天有近400万个包裹未经海关检查、也未缴纳关税就进入美国,这激怒了美国企业,它们表示这一漏洞使其难以竞争。
特朗普先生表示,这一漏洞为制造芬太尼所涉及的化学品从中国进入美国创造了途径,因为对这些包裹的检查有限。
根据小额包裹的规定,国际邮件承运商可以选择支付54%的关税或每包裹100美元的费用。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Shein上一件10美元的工装裤若承运商选择关税则需缴纳5.4美元税款,但对于装有25条工装裤的包裹,支付统一费用会更划算。但需注意:承运商必须对所有寄送包裹统一采用所选方案(关税或统一费),且每月仅能更改一次选择。
2023年,根据一位美国海关官员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小额包裹的平均价值为54美元。
新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很可能大部分会转嫁给消费者。这些货物的关税也在扰乱全球贸易的经济格局。
在中国服装业的中心广州,工厂主和经理们表示,由于价格上涨,客户下的订单减少了。
许多人表示,订单减少和贸易紧张局势带来的整体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他们的企业难以为继。一些企业已经关门歇业或减少雇佣员工。另一些企业则将业务迁往其他省份或越南等国家,以期支付更低的工资和更少的出口关税。
贸易战给中国带来了特殊挑战,近年来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拉动。官方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出口新订单降至2022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
周一,美国和中国表示,如果继续谈判,双方将在90天内降低各自的关税,从而结束这场令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大部分贸易陷入停滞的对峙。
本文编译于纽约时报,由Meaghan Tobin and Agnes Chang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税率变化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包裹从价关税从120%大幅降至54%。
同时,暂停对华145%的高额关税政策90天,以避免中美贸易“硬脱钩”。
2.政策覆盖范围
主要针对中国电商平台(如Shein、Temu)直接发货至美国的包裹,此前这些商品通过“最低限度豁免”规避关税。
新增对东南亚国家(越南、柬埔寨等)的额外关税(最高49%),封堵中国商品通过第三国中转的路径。
二、政策动因与背景
1.缓解国内压力
特朗普首轮加税后,美国进口商和零售商库存告急,家电企业Shark Ninja、玩具公司Basic Fun等被迫暂停订单,消费者面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
美国普通家庭因关税年均损失从4900美元降至2800美元,但仍是1934年以来最高税率水平。
2.打击中国电商模式
中国小额包裹出口依赖“免税免检”机制,2022年每天进入美国的小包达400万件,占Shein、Temu收入的60%以上。
特朗普称此举旨在防止芬太尼走私,并遏制中国电商平台利用规则漏洞。
3.选举政治考量
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需平衡鹰派“对华强硬”诉求与选民对通胀的不满。复旦大学宋国友指出,特朗普通过“先施压后让步”策略,既对内交代,又预留谈判空间。
三、对中美贸易与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1.短期贸易回暖与长期风险
订单反弹:美国零售商紧急补货,美线航运舱位预订量激增,跨境物流现“抢舱大战”。
供应商心态转变:中国日用品企业转向多元化市场,部分考虑迁厂东南亚或开拓欧洲、非洲订单。
2.中国制造业的挑战与韧性
广州作坊受冲击:依赖小额订单的服装厂面临成本上升,工人时薪不足40元人民币的廉价模式难以为继。
供应链回流可能:东南亚国家因基础设施落后和材料依赖中国,加税后部分企业或回流中国。
3.全球贸易规则重构
多边体系边缘化:特朗普坚持双边谈判,削弱WTO权威,欧盟、南非等国效仿取消小额包裹免税。
技术冷战深化:比尔·盖茨指出,关税政策加剧不确定性,反促中国芯片等关键技术自主化。
四、争议与批判视角
1.政策矛盾性
表面妥协与实质遏制:尽管降低税率,但通过关闭“后门”(东南亚加税)和保留芬太尼关税,实际限制力度未减。
执行可行性存疑:美国海关短期内难以处理日均百万级包裹检查,此前暂停政策曾引发邮政系统混乱。
2.经济与战略代价
消费者负担转移:耶鲁大学测算,54%税率仍使美家庭年均损失2800美元,且可能推高通胀。
中美互信受损:中国同步反制(如限制稀土出口)暴露博弈升级风险,技术脱钩或成常态。
五、未来展望
1.90天窗口期的关键性
若中美未能就结构性矛盾(如市场准入、技术制裁)达成协议,关税可能反弹至更高水平。
2.全球产业链再平衡
墨西哥成例外:因北美供应链整合,特朗普未对其加税,或成中美商品中转新枢纽。
中国“一带一路”深化:通过南南合作对冲西方市场风险,推动义乌小商品直达新兴市场。
总结
特朗普此次关税调整看似“战术性让步”,实为“战略性遏制”的延续。通过降低小额包裹税率缓解短期压力,同时封堵中国商品多渠道出口路径,其目标仍是重构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然而,政策反复性与执行难题可能削弱效果,而中国制造业的韧性与技术自主化进程将成为长期博弈的关键变量。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