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表示,特朗普政府希望缓和关税战,但首先需要“妥善解决”对华贸易争端。
“所以我认为总统希望与中国解决这个问题,正如他所说,他希望缓和局势。但听着,他不会接受万亿美元的赤字,”卢特尼克周五在福克斯新闻《英格拉汉姆角度》节目中露面时表示。
“他就是不会这么做。所以我们的想法是缓和局势,但要妥善解决对华贸易问题,并与世界其他地区达成贸易协议,”他继续说道,“我们要削减贸易逆差,推动GDP增长。”
这位商务部长补充道:“我认为总统能够推动美国GDP增长3%,我的意思是,我认为这位总统做对了。他完全正确,并且正在做他应该做的一切。”
卢特尼克发表上述言论之际,美中即将在瑞士举行预定的贸易谈判。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将率团在日内瓦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举行会谈。
这将是自特朗普上月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25%关税(加上现有的20%)以来,双方首次面对面接触。作为回应,中国对美国输华商品加征了125%的关税。
特朗普周五早些时候表示,他愿意减轻对中国的关税压力,暗示可能将进口税率降至80%。但他说,这“取决于斯科特·B”。
总统上月末宣布,对其“解放日”声明中推出的大多数互惠关税暂停90天,但中国显然未被包括在内。针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的10%基准关税仍在生效。
卢特尼克周五表示,即使在瑞士会谈后,美中之间的进口关税也“完全不可能”完全暂停。
“这些关税会降至一个人性化的水平,即我们开展贸易的合理水平。但仍会有高额关税。总统将对美中贸易保持高额关税,”他对主持人劳拉·英格拉汉姆表示,“这是他的目标。这是他的预期,也应该是所有人的预期。”
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将与贝森特一同参与此次贸易磋商。此次周末会谈前,美国已于本周早些时候达成首项贸易协议。特朗普与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周四宣布了该协议,其中包括为美国出口(尤其是农产品)增加数十亿美元的市场准入。
本文编译于国会山报,由Filip Timotija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战略调整:从”极限施压”到”动态平衡”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关税工具的再校准
卢特尼克明确表示“不会完全取消对华关税,但可能降至80%区间”,这标志着特朗普政府从竞选时期145%高关税的激进立场转向务实调整。这种转变源于双向经济反噬:
美国:145%关税导致通胀率达5.8%,密歇根等摇摆州制造业岗位流失3.7%,通用汽车等撤回业绩预期。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产能转移(对欧盟出口占比升至27%)和RCEP区域整合,部分对冲对美依赖,但制造业PMI仍创16个月新低。
双方均面临“关税悬崖效应”:首批受惩罚性关税冲击的货物即将抵港,企业面临“断供或涨价”的致命抉择。
2.谈判团队的权力重构
美方:财长贝森特主导谈判,取代传统鹰派贸易代表,反映特朗普团队内部转向金融资本务实派。贝森特推动“关税动态调整”策略,既维持对华施压,又避免资本市场剧烈震荡。
中方:何立峰接棒刘鹤,标志对美策略从“技术官僚谈判”转向“政治忠诚优先”,确保谈判底线不容突破。
二、博弈焦点:结构性矛盾下的战术妥协
1.技术脱钩的不可逆性
美方坚持在半导体、AI等领域保持出口管制,这与其“小院高墙”战略一脉相承。但中国通过开源模式突破封锁:
华为通过5G专利反向授权,2025年收取美企专利费超50亿美元。
“DeepSeek”AI项目颠覆技术垄断,导致美国相关企业市值蒸发近万亿美元。
2.市场准入的拉锯战
中方要求美放宽高科技投资限制,换取部分关税下调,但美方将此视为“战略资产流失风险”。双方在稀土领域的博弈尤为典型:
中国实行稀土管制2.0(出口配额与加工技术捆绑),迫使洛克希德·马丁出让犹他州稀土精炼厂30%股权。
美方则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重构供应链。
三、现实压力:内外交困的倒逼机制
1.美国国内政治的三重困境
选举周期:2024大选前需平衡”强硬人设”与”经济成绩单”,关键摇摆州制造业岗位流失动摇票仓。
债务天花板:政府债务突破40万亿美元,关税收入仅占联邦总收入1%,补贴农民等支出加剧财政压力。
社会撕裂:最富10%群体持有88%股票,底层50%负债累累,激进关税政策加剧阶层对立。
2.国际盟友体系的离心倾向
欧盟反制:原拟对美210亿欧元商品加征25%关税,虽暂缓但仍保持威慑。
东盟-中日韩联合声明间接批评美国保护主义,13国捍卫多边贸易体系。
金砖扩容吸纳伊朗、沙特等10国后,GDP达32万亿美元,加速”去SWIFT”体系建设。
四、未来走向:阶段性缓和与长期博弈
1.短期可能达成”关税暂停协议”
或回调至60%左右税率,重点缓解农产品、汽车等民生领域压力:
美对华大豆出口已暴跌23%,关税下调可稳住农业州选票。
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占全球40%,供应链稳定需求迫切。
2.中期面临技术标准之争
中美在量子计算(九章三号512量子比特)和可控核聚变(EAST装置400秒运行)的突破,可能重塑产业规则制定权。
3.长期秩序重构的暗战
双方都在布局“后美元时代”:
中国加速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重塑供应链。
结语:关税战的”囚徒困境”本质
卢特尼克的表态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145%关税的象征意义超越经济理性时,其反噬效应必然迫使战略回调。但这种调整本质仍是“战术妥协”而非“战略转向”——正如特朗普威胁”谈不成就恢复高关税”所展现的谈判策略,美方仍在”极限施压”与”现实利益”间摇摆。这场博弈终将证明:当技术扩散速度超越地缘遏制能力时,任何贸易壁垒都是双刃剑。中美贸易战的终极胜负,或许取决于谁能更快重构全球产业规则与技术生态。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