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加大对印度的军事支持,以及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标志着全球阵营正在发生转变——这也可能成为国际紧张局势的另一个潜在爆发点。
印度对巴基斯坦上一次军事对峙发生在2019年,当时美国官员监测到两国核武库的异常动向足以引发警觉。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在深夜被唤醒,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连夜拨打电话”说服双方相信对方并未准备发动核战争”。
这场冲突在初期小规模交火后迅速降温。但六年后,这两个南亚对手因印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游客遭遇致命恐袭而再度兵戎相见。此次局势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该地区最重要的军事联盟关系已重新洗牌。
军火流向的变化揭示了亚洲这个特别动荡角落的新阵营格局。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三个拥核国家在此比邻而居,关系微妙。

印度,这个传统上不结盟的国家,已摒弃了历史上对美国的犹豫态度,正从美国及其他西方供应商处购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装备。与此同时,印度大幅减少了从冷战时期盟友俄罗斯采购低成本武器的数量。
巴基斯坦在美国眼中的重要性自阿富汗战争结束后逐渐减弱,不再购买美国曾鼓励其获取的美制装备。相反,巴基斯坦将绝大部分军购转向了中国。
这些关系将大国政治注入了南亚持续时间最长、最棘手的冲突中。
美国将印度培养为对抗中国的伙伴,而随着印度与美国关系日益密切,北京也加深了对巴基斯坦的支持与投资。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印关系因领土争端问题恶化,两国军队不时发生冲突。而全球两大强国——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因特朗普总统对华发动贸易战跌至谷底。
这种易燃的组合展现了二战后全球秩序分崩离析之际,联盟关系变得何等复杂与混乱。南亚历史上频繁的军事对抗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双方军队都容易犯错,增加了局势升级失控的风险。

“美国如今对印度的安全利益至关重要,而中国在巴基斯坦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类似,”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外交官阿什利·泰利斯表示。
随着印度现在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行动,近年来它得到了美国比以往更有力的支持。
4月22日克什米尔恐怖袭击发生后的最初几天,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与特朗普先生和副总统JD·万斯都进行了通话。特朗普政府官员表达的坚定支持被新德里的许多官员视为对印度报复巴基斯坦计划的默许,尽管美国官员敦促保持克制。
动态变化的一个迹象是,在恐怖袭击后的几天里,莫迪先生与十几位世界领导人通话时,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明显缺席。官员们称,俄罗斯外长在袭击发生一周后与印度外长进行了交谈,而莫迪先生和普京先生最终在本周进行了通话。
就中国而言,它公开带头支持巴基斯坦,称其为“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这些趋势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军事冲突中。
“如果你设想未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它会越来越像印度使用美国和欧洲的武器平台作战,而巴基斯坦使用中国的武器平台作战,”美国前高级国防官员、现为美国观察家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的林赛·福特表示。“过去十年间,两国的紧密安全伙伴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直到近年,冷战时期的战略考量仍在塑造南亚的联盟格局。
印度虽在不结盟运动中扮演领导角色,却与苏联关系密切。来自莫斯科的武器装备曾占印军装备总量的近三分之二。
巴基斯坦则坚定与美国结盟,成为美方在阿富汗对抗苏联的前线伙伴。上世纪80年代,巴军方借此关系扩充军备,包括获得数十架梦寐以求的F-16战机,逐步削弱印度长期保持的空中优势。
冷战结束后,两国因90年代核试验均遭美国制裁。巴基斯坦已付款的数十架F-16战机被扣留逾十年。
但2001年”9·11″恐袭事件后,该国时来运转,再次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前线伙伴。
尽管巴基斯坦被指两面三刀——既庇护塔利班头目,又支持美军在阿行动——美国仍向其注入数百亿美元军援,成为巴最大武器供应国,中国则保持第二位。
随着巴对美战略价值下降,它转向长期敞开怀抱的中国。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2000年代中期中国仅占巴武器进口的38%,过去四年这一比例升至约80%。
同期印度对俄制武器的依赖度减半。2006至2010年间,印军主要武器80%源自俄罗斯;过去四年该比例降至约38%,超半数进口装备来自美国及法、以等盟国。

巴基斯坦与美国关系中的一个例外是F-16战机项目。过去二十年间,巴基斯坦持续扩充其F-16机队,拜登政府近期更推动了一项价值近4亿美元的该型战机维护保障合同。
2019年,巴基斯坦曾使用F-16击落一架俄制印度战机。新德里方面抗议此举违反美巴军售协议,强调该战机仅被允许用于反恐任务。部分美国官员试图通过暗示”已警告巴方”来安抚印度,但外交密电早已表明,美方清楚巴基斯坦扩充空军的目标——为潜在印巴冲突做准备。
这场2019年的冲突(期间印军一架直升机被误击,造成六名人员丧生)暴露出印度军队的困境。此后数年,印度持续投入数百亿美元推进军队现代化。当印度与巴基斯坦对峙时,更大的威胁中国不仅密切关注,还在向其对手提供支持。
对密切跟踪2019年事态发展的许多美国官员而言,人为失误清晰展现了局势如何可能失控升级。美方担忧,在印巴两国民族主义高涨、军力充沛的空军在狭窄空域活动且互信缺失的情况下,最微小的失误或越界行为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升级。
“当出现跨境空袭和空中缠斗这样的危机时——正如2019年所见——会带来巨大的升级风险,”美国前国防部官员福特表示,”而当涉及两个拥核邻国时,问题就更加严峻。”
本文编译于纽约时报,由Mujib Mashal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美中军售战略的南亚投射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武器出口的地缘政治绑定
西方通过向印度出口”阵风”战机(法国制造但由美技术支援)、苏-30MKI(俄制但整合美式电子设备)等装备,试图构建”美式装备包围圈”。这种策略在2025年5月7日的”朱砂行动”中遭遇重大挫败,印度6架战机被中国制造的枭龙B3与红旗-9P防空系统击落,暴露出多国装备整合的致命缺陷。
中国对巴军售采取”体系化输出”策略,从枭龙战机、霹雳-15导弹到ZDK-03预警机形成完整作战网络。此次空战证明,中国装备在数据链兼容性、电子对抗能力上超越印军”拼装机队”。
2.技术代差的实际验证
法制”阵风”战机被击落3架、俄制苏-30MKI损失1架,直接冲击美俄欧军火声誉。巴基斯坦使用的枭龙B3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170公里,远超”阵风”的RBE2-AA雷达(130公里),霹雳-15导弹射程(150公里)也压制欧洲”流星”导弹(100公里)。
美国智库2049研究所曾预测”中国武器需20年才能威胁西方优势”,但此次实战显示中国军工已实现关键领域反超。印度空军参谋长被迫承认”须重新评估装备采购战略”。
二、印巴冲突折射的大国博弈
1.印度的战略困境
尽管2023年军费达766亿美元(全球第三),但过度依赖进口导致装备兼容性差。此次被击落的米格-29仍在使用俄制N019雷达(1980年代技术),与法制”频谱”电子战系统存在数据壁垒,反被枭龙战机的KLJ-7A雷达锁定。
美国试图通过”防务技术转移”拉拢印度,但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组装”阵风”战机的成本高达2.4亿美元/架(法国原厂价1.1亿),暴露其工业能力短板。
2.中国的体系化优势
红旗-9P防空系统在此次拦截中实现100%命中率,其HT-233型雷达可同时追踪100个目标,相较印度采购的以色列”巴拉克-8″系统(追踪64个目标)形成代差优势。
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Block3单价仅3200万美元,不到”阵风”战机的1/3,却在实战中创造6:0战绩,颠覆传统性价比认知。
三、全球军火市场格局重构
1.传统军售联盟松动
印度在冲突后紧急叫停与法国达成的26架”阵风”增购计划(价值65亿欧元),转而考虑引进中国歼-10CE生产线。俄罗斯也暂停向印交付S-400系统,担忧其雷达参数可能被美方获取。
沙特、阿联酋等传统美制装备买家已派员赴巴考察实战数据,2025年中东国家对中国防空系统的采购意向增长47%。
2.中美技术竞赛白热化
美国被迫加速六代机NGAD项目,原定2030年列装计划提前至2028年。同时放宽对台出售F-35B垂直起降战机,试图在台海复制”印太装备链”。
中国借势推出”军贸2.0″模式,向巴基斯坦开放枭龙战机源代码(全球首个获此权限国家),这种技术共享深度远超美印合作范畴。
结论:实战检验下的权力转移
此次印巴冲突实质成为中美军工业的”代理人检验场”:
战术层面:中国装备体系在超视距空战(霹雳-15导弹)、电子对抗(KLJ-7A雷达)、防空拦截(红旗-9P)三个维度完胜西方技术标准;
战略层面:美国”多源采购”策略因兼容性问题反成掣肘,而中国”全体系输出”模式正重塑全球南方国家的防务选择。
正如冲突后《简氏防务》评论:”这不是枭龙对阵风的对决,而是工业体系对技术拼装的降维打击”。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