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点
- 出于对走私活动的担忧,立法要求追踪AI芯片售后流向
- 对芯片定位验证技术的两党支持
- 专家表示,英伟达芯片中已具备位置验证技术
旧金山,5月5日(路透社)——一位美国议员计划在未来几周内提出立法,要求对英伟达等公司生产的人工智能芯片在售出后进行位置验证。这项获得两党议员支持的芯片追踪行动,旨在回应有关英伟达芯片走私至中国、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的报道。
英伟达芯片是开发聊天机器人、图像生成器等人工智能系统及协助开发生物武器等专用系统的关键组件。前总统特朗普及其继任者拜登均逐步加强了对华出口英伟达芯片的管制。在截至1月26日的上一财年,英伟达在华营收达170亿美元,占其总销售额的13%。
但路透社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芯片仍在持续流入中国,而英伟达公开宣称无法追踪售出后的产品。曾从事粒子物理研究的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众议员比尔·福斯特指出,追踪芯片的技术已成熟,且多数功能已内置在英伟达芯片中。路透社采访的独立技术专家认同此观点。
福斯特在科研生涯中曾成功设计多款计算机芯片。他拟推出的法案将要求美国监管机构制定两项核心规则:通过追踪确保芯片处于出口许可证授权位置,并对未获许可的芯片实施启动限制。福斯特透露,已有可靠报告显示大规模芯片走私现象存在,部分尚未公开。
“这不是假想的未来隐患,而是当下危机。”福斯特表示,”终将发现中共或其军方正利用大量芯片设计武器,甚至研发堪比核技术威胁的通用人工智能。”英伟达对此拒绝置评。
分析机构SemiAnalysis指出,中国深度求索公司采用禁售芯片开发的AI系统对美国构成强劲挑战后,芯片走私问题更显紧迫。新加坡检方已对涉及可能装载英伟达芯片服务器的诈骗案提起公诉,三名被告中包含一名中国公民。
尽管尚未普及,芯片定位验证技术已然存在。两位知情人士透露,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L.O)出于安全考虑,已在其庞大数据中心网络中对自研AI芯片实施定位追踪。谷歌未回应置评请求。
福斯特的立法草案将要求美国商务部在六个月内制定相关技术强制规范。
两党支持
福斯特提出的法案获得了民主党同僚的支持,例如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首席成员拉贾·克里希纳莫西。”芯片位置验证是我们应该探索的阻止走私行为的创新解决方案之一,”克里希纳莫西在声明中表示。
共和党人也表示支持,不过由于具体法案尚未正式提交,目前还没有人签署支持。该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支持位置追踪的构想,并计划本周与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会面,商讨可能的立法途径。
“特别委员会两党成员普遍支持要求英伟达等企业在高性能AI芯片中植入定位追踪功能——相关技术已经存在,”穆勒纳尔对路透社表示。
芯片位置验证技术将依赖芯片与安全计算机服务器的通信,通过信号传输时长来定位芯片位置,其原理基于计算机信号以光速传播的特性。
华盛顿智库”进步研究所”新兴技术政策主任、前工程师蒂姆·菲斯特指出,这种追踪技术能提供芯片所在的国家级大致位置。但相比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负责出口管制执法)目前掌握的信息,这已是重大突破。
“工业与安全局根本不知道哪些出境芯片应该列为重点调查对象,”菲斯特说。通过位置验证,”他们至少能将全球流通的芯片分为’基本排除走私嫌疑’和’需要进一步调查’两大类。”
福斯特提出的第二项立法目标——对未获美国出口许可的AI芯片实施启动锁定,在技术实施上比位置验证更为复杂。但他表示,现在是时候就这两项措施展开讨论了。
“我们已收集足够多意见,现在可以与芯片及模块供应商进行具体探讨,询问’你们将如何实际落实这些要求’,”福斯特对路透社表示。
本文编译于路透社,由Stephen Nellis and Max A. Cherne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法案背景与核心内容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立法动因:遏制芯片走私与国家安全担忧
美国民主党众议员比尔·福斯特(Bill Foster)提出新法案,旨在通过技术手段追踪英伟达等公司生产的AI芯片流向,阻止其非法流入中国。法案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两党对中国利用走私芯片加速AI军事化和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的担忧。例如,中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AI系统已通过走私的英伟达芯片挑战美国技术优势。此外,新加坡近期破获的英伟达芯片走私案进一步凸显问题的紧迫性。
2.法案的两大核心措施
芯片位置追踪:要求芯片内置技术,通过信号与安全服务器通信时间验证地理位置,区分合法与可疑芯片。该技术已部分存在于英伟达芯片中,谷歌亦在数据中心采用类似方案。
启动限制机制:对未获出口许可的芯片实施“禁用”,技术上较复杂,但福斯特认为需尽快讨论实施方案。
3.立法时间表与流程
法案若通过,美国商务部需在6个月内制定具体法规,强制企业执行上述要求。
二、技术实现与可行性争议
1.技术基础与争议
福斯特作为粒子物理学家兼芯片设计专家,强调追踪技术已成熟,例如信号传播时间定位可大致判断芯片所在国家。华盛顿智库专家蒂姆·菲斯特(Tim Fist)指出,此举能帮助美国商务部缩小调查范围,提升执法效率。
争议点:英伟达公开声称无法追踪售后芯片,但独立技术专家和谷歌的实践佐证了技术可行性。
2.实施挑战
定位精度:技术仅能提供国家级别定位,无法精确到具体用户。
禁用功能的技术门槛:需修改芯片底层架构,可能引发企业抵触。福斯特计划与芯片供应商协商具体方案。
三、政治博弈与产业影响
1.两党共识与分歧
法案获跨党派支持,民主党议员克里希纳穆尔蒂(Raja Krishnamoorthi)称其为“创造性解决方案”,共和党议员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强调技术已存在且企业需承担责任。但共和党尚未正式签署,因法案文本未最终确定。
2.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冲击
英伟达的困境:中国占其营收13%(约170亿美元),但走私导致合规市场萎缩。英伟达被迫停售中国特供芯片H20,华为等中国企业正填补市场空白。
生态垄断与反制:美国试图通过CUDA生态和供应链“去中国化”压制中国AI发展,但华为的技术突破和DeepSeek的算法优化显示中国正加速摆脱依赖。
四、潜在影响与战略意图
1.对中美科技竞争的影响
法案是美国对华“全链条打压”的延伸,从硬件禁运升级至生态封锁。若成功实施,可能短期内加剧中国算力短缺,但长期或刺激中国加速自主创新。英伟达CEO黄仁勋警告,过度限制可能反向推动华为崛起。
2.全球供应链重构
新加坡等半导体枢纽的“平行贸易”现象(如英伟达240亿美元销售额中仅1%实际落地)暴露全球供应链漏洞,法案试图通过技术监控重塑贸易规则。
总结:科技主权博弈的新战线
福斯特法案标志着美国从“硬件管制”转向“技术嵌入式监控”,试图以数字手段巩固其在AI竞赛中的主导权。然而,技术可行性争议、企业合规成本、中国反制能力等因素可能削弱法案效果。这一博弈不仅关乎芯片流向,更揭示了数字时代技术主权争夺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