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关税政策考验中国电商巨头实力,阿里巴巴等打造了中国全球领先的在线购物行业的企业,如今正帮助其卖家寻找美国以外的市场。
阿里巴巴总部的礼堂挤满了与会者,有人倚墙而立,有人挤在楼梯间。数百名中国小企业主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这家中国电商巨头的代表们轮番登台,向他们保证在美国令人瞠目的关税面前中国经济的韧性。
“自四月初以来,”数字营销高管王珊说道,”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讨,在这种政策环境下,在如此快速变化的局势中,我们的应对方法和态度应该是什么?”
“大家的共识是生意还是要做下去,”她继续说道,”我们认为最终考验的是我们自身的能力。”
这种战场心态已成为众多从事对美线上销售的中国商家的常态。他们面临的关税威胁巨大:根据中国官方数据,美国是中国线上贸易最大的出口市场,占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包括依赖希音(Shein)购买廉价泳衣或通过Temu购买2美元蒜泥器的普通美国消费者,也包括通过敦煌网(DHGate)或阿里巴巴等平台批量采购转售的小企业主。
在阿里巴巴的家乡杭州举行的这场会议,让人们得以一窥中国最初是如何成为电商巨头的。它也预示着该行业将如何度过这场危机。
中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功已成为其更广泛经济崛起传奇的核心部分。很少有人比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更能象征这个国家白手起家的故事——他从英语老师到电商企业家的历程最终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这段旅程之所以成为可能,部分归功于中国为支撑其出口机器所构建的庞大生态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涵盖工厂、营销商和航运公司,还包括为卖家代管采购与物流的一件代发供应商、在短视频应用上以嘉年华式叫卖产品的直播主播,以及专门帮助国内无数小企业主开拓国际市场的私人导师。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将拓展线上跨境销售列为重点任务,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并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杭州随处可见为电商创业者提供优惠办公空间的玻璃幕墙高楼。
如今随着关税政策出台,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杭州官员承诺为转向非美国市场的企业提供法律文书协助。亚马逊在杭州设立了培训中心,为其平台卖家提供指导,其员工上周还为平台商户举办了一场关税政策解读会。
在阿里巴巴举办的这场面向所有有意了解海外销售的人士的会议上,公司员工向与会者保证将协助他们处理海关手续。各线上平台还承诺投入数千万美元资金,转而帮助出口商在国内进行广告宣传。
因此,阿里巴巴总部许多商人的情绪虽显忧虑却未被吓退。
36岁的邱蕾丝计划开设一家向欧美零售商销售大码女装的网店,她表示会直接将关税成本转嫁给客户。
“美国企业主应该明白,这种不公平来自他们自己人,”她坐在阿里巴巴礼堂外的一家咖啡店里说道。(从咖啡师提到饮品需等待50分钟可见,这场会议引发了何等关注。)
邱女士并不担心美国人可能因成本上涨而退缩。她的父母经营一家五金厂,三分之一的业务来自美国,但他们已将部分滞销库存以小幅折扣转销印度。
“他们会向对我们友好的人让步,”邱女士这样评价她的父母。“即使失去美国市场,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会补上。”

的确,中国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将出口导向其他国家。早在最新关税出台前,随着中美关系紧张加剧,中国企业家们就已开始着力拓展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但这种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对那些主要客户在美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肖恩·赵(Shawn Zhao)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公司HyperSKU帮助外国小企业主从中国工厂采购瑜伽垫等商品。他约一半的业务来自美国,过去几周随着关税不断攀升,他一直在为那里的客户重新核算成本。
为应对变局,他大幅削减了在美国的广告预算,将更多精力转向欧洲市场。
他还专注于个性化产品,希望消费者认为这些商品值得溢价购买,比如刻字耳环或带有宠物照片的挂坠盒。他表示,这正是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之处——在提供高度定制化的小批量商品方面,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具优势。
尽管如此,他预计收入至少会下降20%。
“市场上有些事是你无法控制的,比如政治因素,”赵先生在杭州某高端商场用餐时表示。这座遍布高档商场的城市彰显着其作为中国科技之都的地位。”你只能尽量评估:在最坏情况下,公司能否继续运营?必须确保账目清晰。”
阿里巴巴大会上的乐观情绪可能也会遭遇其他现实挑战。
有卖家建议通过第三国转运商品来规避关税。但在特朗普政府施压下,部分国家已承诺将打击这种做法。

多人表示,开拓海外市场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无奈之举。中国国内市场高度内卷,加之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捂紧了钱包。这也是政府如此热衷于推动跨境电商的原因之一。
“市场就这么大,商家却如此饱和,我们的蛋糕越分越小,”27岁的傅思聪说道。他戴着时髦的方框眼镜,与两位朋友经营着一家汽车饰品网店。在去年国内业务下滑约20%后,他决定试水欧美市场——那里的利润率通常更高。”就算做不好,我们也必须硬着头皮做。”
比起政府补贴或电商平台的承诺,正是这种”无论如何都要做生意”的决心,支撑着许多创业者的信心。
在杭州众多跨境电商产业园之一的”筑梦大厦”里,30岁的李桐子对销往美国的手链和占卜配件滞销不以为意。尽管利润越来越薄,他仍要加码中国市场。
“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他说,”哪怕只挣一毛钱,我们也敢干。”
本文编译于纽约时报,由Vivian Wang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纽约时报》文章《Trump’s Tariffs Put China’s E-Commerce Superpowers to the Test》从全球贸易战的背景切入,聚焦特朗普关税政策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复杂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与相关背景信息,以下为分析解读: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一、中国电商的全球生态与关税冲击
文章指出,中国跨境电商已形成庞大生态系统,涵盖制造、销售、物流及数字服务等全链条。例如,深圳拥有超过10万亚马逊卖家,既有小型商户(如销售塑料水瓶的店铺),也有年收入30亿美元的电子品牌安克(Anker)。然而,特朗普对华加征145%关税(部分商品综合税率达245%)及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直接冲击了这一生态:
短期成本压力:美国消费者需承担商品涨价(如亚马逊平台近千款商品平均涨价29%),中国卖家则面临利润压缩,部分通过隐瞒商品价值或原产地避税(高盛估计此前逃避关税达1100亿-1300亿美元)。
平台策略调整:Temu和Shein被迫宣布涨价以应对关税成本,同时推动商家转向美国海外仓模式,以规避政策限制。
二、中国电商的“逆势扩张”逻辑
尽管关税看似打击中国商品竞争力,文章揭示了中国电商的韧性及全球化新路径:
1.供应链与市场多元化
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向非洲、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扩张,分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例如,敦煌网(DHgate)因关税政策意外成为美国下载量前列的购物应用,用户通过其绕过品牌溢价直接采购中国商品。
2.技术驱动与生态升级
AI应用:跨境电商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产品管理、多语言广告投放及市场研究,降低全球化门槛。
物流创新:第三方物流公司(如与美方合作的仓储服务)帮助中国卖家绕过关税限制,维持低价优势。
3.平台转型与用户粘性
亚马逊虽依赖中国卖家(占顶级卖家半数以上),但消费者更关注平台本身而非卖家国籍。这使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生态中保持隐形优势,即使部分小卖家因成本退出,其空缺迅速被新玩家填补。
三、特朗普关税的“意外后果”
文章以讽刺笔调指出,特朗普政策反而推动了中国电商的全球主导力:
反向营销效应:美国消费者因关税关注到中国商品性价比,加速转向Temu、Shein等平台。例如,Temu在2024年成为美国iPhone下载量最高应用,访问量达10亿次。
倒逼中国产业升级:关税压力促使中国电商从“流量捕手”转向合规化、品牌化发展(如Temu的半托管模式及海外仓布局),甚至推动中国物流和AI技术输出。
全球化话语权重构:中国试图构建“去美国中心化”的贸易网络,通过金砖机制、中亚合作等巩固多边贸易体系。
四、矛盾与争议
1.中美博弈的长期性
特朗普声称对华关税将“迫使中国妥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中国通过政策扶持(如“走出去”战略)和技术创新,将关税转化为全球化动力。
2.假货与合规风险
部分商家借关税混乱销售假冒商品,可能损害中国电商声誉。例如,TikTok上涌现的“代工厂直供”内容存在假货风险,引发消费者质疑。
3.美国内部矛盾
加州等州起诉特朗普关税政策“违法”,认为其加剧经济混乱;中小卖家因成本飙升陷入生存危机。
五、总结:贸易战的悖论
文章核心观点可概括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意是削弱中国,却因中国电商生态的灵活性及全球化战略,反而加速了其“去美国化”进程。这一矛盾揭示了:
经济政策的两面性:保护主义措施可能激发对手创新,重塑全球产业链。
中国电商的“韧性测试”:短期阵痛倒逼长期转型,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向“全球零售中枢”。
正如文章标题的隐喻——“特朗普同志”无意中成为推动中国电商“伟大”的推手,这场贸易战或将成为全球化范式转换的催化剂。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