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德国汉诺威一个明媚的春日清晨,我正赶赴一场与机器人的约会。
中国公司宇树科技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展出了人形机器人G1,我有幸受邀参观。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贸易展会之一,这里汇聚了最前沿的科技产品。
身高约1.3米的G1比市面上其他人形机器人更小巧实惠,其流畅灵活的动作表现令人惊叹——它在网络疯传的舞蹈和武术视频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运动能力。此刻,宇树的销售经理郑佩德正在远程操控这台机器人。他解释道,每台G1都需要客户自行编程才能实现自主功能。
展厅里,G1吸引了众多驻足互动的观众,这种热情在其他机械展品前难得一见。人们主动与它握手,突然移动身体测试它的反应能力。当G1挥手或后仰时,人群中爆发出笑声;若不慎碰撞到它,人们还会道歉。这种类人形态虽然透着诡异,却莫名让人感到亲切。
宇树只是全球数十家研发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之一。这个领域潜力巨大——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无需休假加薪的劳动力;对家庭来说,这可能是终极家电——谁不想要会洗衣服、摆餐具的机器呢?
但技术突破尚需时日。虽然机械臂和移动机器人在工厂仓库已应用数十年,但这些可控环境能保障人员安全。将人形机器人引入餐厅或家庭等不可控场景则困难得多——它们需要足够强壮,但这同时意味着潜在危险,甚至一个不合时宜的跌倒都可能酿成事故。
控制这类机器的人工智能系统仍需完善。”AI尚未迎来突破性时刻,”宇树发言人告诉BBC,”当前机器人AI在基础逻辑推理——比如以合理方式理解并完成复杂任务——方面仍面临挑战。”目前G1主要面向研究机构及科技公司销售,客户可使用宇树开源软件进行开发。
当下企业家们正聚焦于仓储和工厂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最受瞩目的当属埃隆·马斯克——其特斯拉公司正在研发”擎天柱”人形机器人。他年初透露今年将量产”数千台”,预计能在特斯拉工厂执行”有用任务”。其他车企也在跟进:宝马近期在美国工厂部署了人形机器人;现代汽车则从旗下波士顿动力公司订购了数万台机器人。
研究机构STIQ创始人托马斯·安德森追踪着49家研发双臂双腿人形机器人的企业。若将定义放宽至轮式移动的双臂机器人,这个数字会超过100家。安德森认为中国企业很可能主导市场:”中国拥有庞大的机器人供应链和生态系统,迭代研发非常便捷。”宇树的G1就凸显了这一优势——其1.6万美元的售价(对机器人而言)极具竞争力。
安德森指出,投资风向也青睐亚洲国家。STIQ最新报告显示,人形机器人领域近60%融资来自亚洲,美国则吸引了剩余大部分资金。中国企业还享有各级政府支持的优势——例如上海就设有国家级机器人训练基地,数十台人形机器人正在那里学习执行各类任务。

那么美国和欧洲的机器人制造商该如何与之竞争呢?谁将赢得开发人形机器人的竞赛呢?
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的布伦·皮尔斯已创立了三家机器人公司,其最新企业Kinisi刚刚推出了KR1机器人。尽管这款机器人在英国设计研发,但将在亚洲进行生产。
“欧美企业面临的问题是,首先所有零部件都需从中国采购。既然最终要在亚洲完成组装,何必先花高价把电机、电池、电阻器等部件运到地球另一端,再转运回来呢?这显然不合理。”皮尔斯解释道。
除了在亚洲生产外,皮尔斯还通过简化人形设计来降低成本。专为仓库和工厂设计的KR1没有腿部结构。”这些场所都是平坦地面,完全可以用移动底座实现功能,何必增加复杂结构的成本?”他反问道。
KR1尽可能采用量产部件——其轮子与电动滑板车所用完全相同。”我的理念是最大限度采用现成部件。所有电机、电池、计算机、摄像头都是商用量产产品。”皮尔斯表示。
与宇树科技的竞争对手们类似,皮尔斯认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机协作软件。”很多公司推出高科技机器人后,用户需要机器人学博士学位才能安装使用。我们致力于设计操作简易的机器人,让普通仓库工人经过几小时培训就能上手。”他介绍道。
KR1经过人类20-30次动作示范后即可执行任务,首批测试机型将于今年交付试点客户。

那么机器人会走出工厂进入家庭吗?就连乐观的皮尔斯先生也认为这还很遥远。
“过去20年里,我的长期梦想一直是打造万能机器人。这正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的课题,我确实认为这是终极目标,但这是个极其复杂的任务,”皮尔斯先生说。
“我仍然认为它们最终会实现,但我觉得至少还需要10到15年时间。”
本文编译于BBC,由Carrie King and Ben Morris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中国企业的成本与技术优势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文章以宇树科技(Unitree)的G1人形机器人为例,展现了中国在供应链整合与技术创新上的竞争力:
价格突破:G1售价仅1.6万美元(约12,500英镑),远低于同类产品。这一优势源于中国完善的机器人供应链和量产能力。例如,宇树通过标准化量产部件降低成本,其驱动方案甚至将成本降至行业50%以下。
灵活性与应用潜力:G1虽小(130cm),但具备流畅的舞蹈和武术动作,吸引展会观众主动互动。其开源软件设计吸引了研究机构与科技公司开发者,为后续功能扩展奠定基础。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及地方产业政策(如上海机器人培训基地)加速技术落地,优必选等企业已实现量产。
二、全球竞争格局与技术瓶颈
1.欧美企业的差异化策略
特斯拉Optimus:马斯克计划2025年生产数千台,目标是将成本压至2万美元,并应用于特斯拉工厂。其核心优势在于规模化生产与AI算法。
欧洲创新路径:英国Kinisi公司推出KR1仓库机器人,舍弃双腿设计,采用电动滑板车轮等现成部件,强调“易用性”。创始人布伦·皮尔斯直言:“从中国采购零部件再组装是愚蠢的。”
2.技术挑战
AI瓶颈:宇树坦言当前机器人AI在逻辑推理与复杂任务处理上仍不足。例如,日本软银Pepper机器人因智能限制被停产。
安全与适应性:双足设计虽增强灵活性,但稳定性问题可能导致危险(如跌倒),工业场景中轮式机器人更受青睐。
三、应用场景的分化与未来趋势
1.短期聚焦工业与仓储
多数企业优先开发工厂与仓库场景。例如,宝马引入人形机器人执行分拣任务,波士顿动力Atlas电动版用于物流。这类环境相对可控,技术落地风险较低。
2.家庭场景的长期愿景
尽管马斯克等人畅想“家务机器人”,但专家认为家庭应用仍需10-15年。现有案例如Paro(仿生海豹机器人)的成功,凸显“非拟人化”设计在医疗护理中的可行性。
3.生态竞争与开源协作
特斯拉、华为等巨头推动平台化开发。华为联合优必选推出机器人操作系统,决策响应时间压缩至0.3秒;特斯拉则通过开放硬件接口吸引开发者。
四、胜负手:供应链、AI与场景落地
1.中国主导供应链
全球60%的人形机器人融资流向亚洲,中国占据58%。比亚迪等企业正推进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部件国产化,降低30%以上成本溢价。
2.AI与具身智能突破
英伟达GR00T项目、华为盘古大模型等试图攻克自主决策难题。若AI实现“理解环境-规划动作-执行反馈”的闭环,家用机器人将迎来拐点。
3.场景验证决定商业化速度
波士顿动力Atlas、优必选Walker X已在工厂、医院等场景验证价值,而特斯拉Optimus的电池分拣测试显示其工业适配性。能快速规模化落地的企业将占据先机。
五、结论:竞赛远未终结
目前尚无单一赢家,但竞争态势已显:
中国:凭借供应链、量产能力及政策支持,或成最大量产基地。宇树、优必选等企业从硬件性能到成本控制均具优势。
美国:特斯拉、OpenAI(与Figure合作)领跑AI与通用性探索,但量产依赖中国供应链。
欧洲:聚焦细分领域(如Kinisi的仓库机器人),通过差异化设计避开成本战。
未来胜负取决于谁能率先突破AI瓶颈,并实现“高性价比+多场景渗透”的平衡。正如文章结尾所言:“机器人终将成为人类意识的延伸,但这至少还需十年。”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