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盛顿(美联社)一位去了美国,另一位去了中国。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随着中美经济对抗加剧,各国被迫选边站队
当瑞士总统上周在华盛顿游说美国官员,反对特朗普总统对瑞士商品威胁加征31%关税时,瑞士外交部长正在北京,表达其国家愿意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并升级自由贸易协定。
随着特朗普的贸易战将全球两大经济体推向对抗轨道,美国那些惴惴不安的盟友与伙伴正纷纷向中国靠拢以规避风险。这一局面源于特朗普的贸易攻势颠覆了十年来美国的外交政策——包括他本人第一任期内的策略——即号召世界各国联合美国对抗中国。此举或将使北京在最终与美政府对话时获得更多筹码。
当特朗普宣称各国若不按他的条件达成贸易协议就会面临高额关税、只能”巴结他”时,中国正积极与远近各国接触。北京将自己塑造成稳定力量和可靠贸易伙伴的形象,既为缓冲特朗普关税的冲击,也为在美国市场之外建立更紧密的贸易纽带。
“美中两国正陷入争夺全球主导权的激烈竞争,”新加坡总理黄循财4月16日演讲时指出,”两大强国都声称不愿强迫各国选边站,但实质上各自都在试图将别国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高得离谱
在全球金融市场崩盘后,特朗普暂停了对多数美国贸易伙伴部分最高关税,为期90天。但他将中国商品的关税提高至145%,招致北京方面的谴责,中方誓言将”奉陪到底”。美国企业正警告物价上涨,这意味着特朗普可能同时面临通胀加剧与商店货架空空如也的局面。

关税的规模已经对美国进口产生了显著影响。根据追踪船舶数据的Port Optimizer统计,过去两周抵达洛杉矶港的集装箱数量下降了近36%。这为中美两国寻求其他合作伙伴的支持增添了紧迫性。
尽管特朗普政府官员暗示总统可自行决定降低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但目前尚无迹象表明他有意削减。毕竟,这可能暗示他的保护主义政策正在损害美国经济。”他们显然想达成协议,”特朗普周日对记者表示,并称美国已对中国贸易”断然戒除”。”现在他们不和我们做生意。”
白宫将任何谈判都框定为中美两国元首之间的对话,但双方领导人似乎都不愿在对方未作出让步的情况下率先伸出橄榄枝。两国甚至无法公开确认是否正在进行磋商。
本月早些时候,习近平今年首次出访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各方共同承诺加强经贸联系。在面临美国46%关税的越南,中越同意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习近平也达成了类似协议。柬埔寨正面临美国49%的关税,马来西亚则为24%。
此外还有日本:据共同社报道,尽管对曾殖民其部分领土的日本怀有历史积怨,中国政府仍主动接触东京方面,呼吁协调应对。
中国正在坚守立场
中国也准备采取强硬手段。一家韩国媒体报道称,中国要求韩国企业不得向美国国防企业运送含有中国稀土矿物的商品,否则可能面临制裁。
本月早些时候,北京方面警告称,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与美国达成协议,并誓言若出现这种情况,将采取”坚决对等”的反制措施。

华盛顿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哈尔·布兰兹表示,中国将”试图利用特朗普的粗暴行为,在美国盟友和全球南方国家中取得进展”。
一些学者认为北京已然获益。香港大学政治学教授李成指出:”人们丧失了对美国的信心,甚至信任,尤其是对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但对中国并非如此。因此在这方面,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获得了优势。”
益普索最新民调显示,全球范围内认为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数首次超过美国。该民调机构将此归因于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的广泛反弹。
各国必须做出选择,但这很困难
中国是全球最大出口国,美国则是最大进口国。2024年中国贸易总额创下43.85万亿元人民币(6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并成为欧盟、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十国联盟(东盟)等全球大多数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
美国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最大目的地,但中国仅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位列墨西哥和加拿大之后。美国去年贸易总额达54亿美元,创下1.2万亿美元的逆差纪录。2024年东盟国家与美国的贸易总额为4770亿美元,其中对美出口商品价值3520亿美元。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规模更为庞大。
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1024x683.webp)
夹在中美之间的国家正陷入“两难境地”,因为它们需要在经济上同时与中国——”其大量原材料和进口商品的来源地”——以及强大的美国市场保持联系,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格林伯格地缘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修·古德曼表示。
“它们无法二选一,因为两者都需要,”古德曼说。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正计划解除制裁以重启一项欧洲贸易协议。中国官方媒体一直呼吁欧洲领导人同中国一道维护多边主义。
在北京,习近平主席近期密集会见外国领导人。据官方新华社报道,周四(5日)他在会见肯尼亚总统时表示,中国市场始终向肯尼亚优质产品敞开大门,中方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赴肯尼亚投资兴业。周三(4日)习近平会见阿塞拜疆总统期间,批评贸易战损害各国共同利益。
北京态度坚决
周五,习近平主持一次重要经济会议时,北京领导层释放出积极信号,但同时承认”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并”要求充分谋划、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新华社报道称。
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左)-1024x661.webp)
北京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表示,中国在应对完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后,已对其最新的关税举措有所准备。”中国已做好最坏打算,”王义桅说,”不再抱有全球化的幻想。”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称北京已为脱钩做好准备。”最终结果会怎样?就是彻底停摆,意味着美国不再向中国出口,中国也不再向美国出口,”他说。
高志凯表示,尽管中国经济将付出高昂代价,但中国能够挺过难关。”对于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什么样的人我们没见过?无论是侵略者、强盗还是野蛮人,”高志凯说,”但最终他们都离开了。他们都消失了,都被打败了。”
本文编译于美联社,由DIDI TANG and ZEKE MILLER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全球格局:从“经济合作”转向“阵营化对抗”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美国单边施压与阵营化策略
特朗普政府以高关税为工具,要求全球75国在中美之间“二选一”,试图通过经济胁迫重构全球供应链和贸易网络。例如,美国对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加征46%-3500%的关税,并要求其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这种策略本质上是将冷战思维强加于全球化时代,迫使各国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附庸。
2.中国多边合作对冲美国压力
中国通过强化区域经济合作(如升级与越南、柬埔寨的自贸协定)和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如“一带一路”基建、清洁能源项目),塑造“稳定器”形象。例如,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标志性项目巩固了东南亚与中国经济的深度融合。
二、各国应对策略:经济理性与政治现实的博弈
1.拒绝选边站的国家
东南亚:马来西亚总理明确表示“我们是做生意的,不是搞阵营对抗的”,印尼智库强调“要的是饭碗,不是站队”。
巴西:拒绝美国减少对华贸易的要求,转而与中国签署100亿美元大豆订单,因其41%的牛肉和67%的铁矿石依赖中国市场。
2.妥协与摇摆的典型案例
越南:为换取美国关税豁免,曾试图加征对华关税,但中方限制原材料出口后,其纺织业陷入困境,最终转向与中国升级自贸协定。
日本与欧盟:日本私下与中国签订技术协议,欧盟一边批评美国关税一边加强海关合作,展现战略模糊性。
3.被迫依附美国的国家
印尼为躲避32%的关税,被迫签署采购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协议,牺牲本土产业利益;韩国半导体和汽车产业因依赖中国供应链,陷入“经济自杀式妥协”。
三、中美策略的本质差异
1.美国:短期胁迫与信用透支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被批为“自残行为”,美国港口拥堵、通胀加剧,国内反对声浪高涨(54%选民反对政策)。
频繁“退群毁约”(如退出TPP、巴黎协定)导致国际信任流失,盟友对其政策反复性深感不安。
2.中国:长线布局与制度性反制
通过联合国193国会议揭露美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并联合发展中国家推动多边规则重塑。
精准打击美国软肋,如限制稀土出口、加征34%对美关税,直击科技和军工产业链命脉。
四、经济与地缘后果
1.全球供应链动荡
美国对华145%关税导致洛杉矶港进口量暴跌36%,跨国企业被迫分散供应链,但越南、印度等国无法替代中国的规模效应,反而推高成本。
2.区域战略重组
东亚:日韩加速向中国靠拢,2023年中韩、中日贸易额分别达3100亿和3300亿美元,远超对美贸易。
东南亚:成为中美争夺焦点,中国通过基建投资巩固“基本盘”,美国则以安全合作施压,但后者收效甚微。
3.多极化秩序加速形成
全球南方国家拒绝被霸权裹挟,沙特用人民币结算石油、金砖国家扩容等事件显示,单极秩序正被“去美元化”和区域合作网络瓦解。
五、未来趋势与启示
1.美国战略的不可持续性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已引发国内经济衰退风险(OECD预测2026年美国GDP增速仅1.6%),且无法逆转中国在全球贸易中14.5%的出口份额优势。
2.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面临短期出口压力,但中国通过RCEP、金砖机制等构建“平行市场”,同时以稀土和供应链话语权反制,将博弈拖入持久战。
3.全球化的韧性
历史证明,任何割裂全球产业链的企图都将失败。正如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所言:“阵营对抗违背各国根本利益,合作共赢仍是唯一出路”。
总结:美联社文章揭示的不仅是中美经济对抗,更是全球治理模式的路线之争。美国单边霸权主义与中国的多边合作机制形成鲜明对比,而各国的理性选择将最终决定这场博弈的结局——不是“选边站”,而是“选利益站”。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