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N-2017年,克里斯蒂娜和伊恩·莱西夫妇决定冒险放弃稳定的职业,将爱好发展为小型事业。这份冒险与辛劳终获回报。这对丹佛夫妇从家中创办了Retuned Jewelry首饰品牌,年均销售额达36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收益源自频繁参加音乐艺术节。
曾担任牙科助理的克里斯蒂娜与从事过信息技术工作的伊恩,将捐赠的吉他贝斯琴弦手工改造成耳环、项链和手链。”我们为此投入了全部时间,”克里斯蒂娜告诉CNN,”这是我们的心血结晶。即便精疲力竭也要坚持运营。”
但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145%(2024年涉及近4400亿美元输美商品)关税或将重创美国小企业。小型企业倡导组织”小企业多数派”创始人约翰·阿伦斯迈尔指出,虽然各规模企业都受关税影响,但像Retuned Jewelry这样的小微企业更为脆弱。该组织代表8.5万家小企业网络。
阿伦斯迈尔表示,小企业将被迫提高售价、裁员、推迟发展计划或彻底停业,以应对无法本土采购的进口商品成本上涨。”小企业利润微薄,与供应商议价能力更弱,”他向CNN解释道。
尽管莱西夫妇使用的琴弦本是填埋垃圾,但他们依赖的其他材料——珠子、链条、扣环和挂钩——都来自中国。伊恩称尝试过本土采购,但美国根本不生产这些配件。”我们找遍了,”他说,”这里没有能生产所需部件的工厂。”这对夫妇已在关税生效前提高了产品售价。

阿伦斯迈尔表示,中小企业通常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来应对意外的价格上涨。他指出,这些关税对中小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场危机,因为”它们对此几乎无能为力”。
对于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奈尔斯的第二代家族纺织企业米切尔集团而言,现金储备不足可能会在生产受阻或其他问题发生时造成严重影响。
“由于我们的商业模式,关税给现金流带来了巨大压力,”公司首席运营官安·布鲁内特说,”我们通常需要保持库存。因此,我要支付45%的关税——再加上关税——进口可能要在货架上搁置到分销商需要时才使用的产品。这占用了我们的资金。”
据公司总裁比尔·菲施介绍,米切尔集团拥有18名全职员工和12名销售代表,年收入略低于1000万美元。
布鲁内特表示公司将”竭尽所能”避免倒闭。她说这家企业”对我们意味着一切”,公司希望避免裁员。
菲施已考察过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甚至欧洲作为替代生产基地。”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他说,”我们需要在一个屋檐下生产符合我们严格标准的涂层织物。不可能在越南生产一部分,印度生产另一部分,再到泰国组装。这行不通。”
关税不太可能让纺织业重回美国
尽管特朗普将关税吹捧为提振国内制造业的手段,但阿伦斯迈耶表示,美国生产能力的提升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解决的问题,”阿伦斯迈耶说。”当这些产品在国内根本无人生产时,你不能简单地说’加征关税就能让民众购买国货’。”
根据特拉华大学时装与服装研究系教授盛璐的说法,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纺织服装业持续衰退,主要原因是海外廉价生产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菲施指出,米切尔集团使用的关键材料——如特种乙烯基聚合物和纺织品——在美国几乎绝迹。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从棉丝到合成纤维、乙烯基聚合物应有尽有。
他补充说,在密西西比州根本招不到足够工人来运营纺织厂。
“我们这类产品的纺织业务?在美国已经消亡了,”菲施说道。
本文编译于CNN,由Nayeli Jaramillo-Plata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核心内容与背景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文章聚焦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145%关税的政策对美国小型企业的毁灭性冲击。这些小企业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但因美国本土制造业空心化,无法找到替代生产渠道,被迫承担关税成本,导致生存危机。文中通过多个案例揭示了三个核心问题:
1.供应链断裂:美国缺乏生产关键原材料的能力,例如珠宝配件、涂层织物等,迫使企业依赖中国进口。
2.成本转嫁困境:小企业利润微薄,无法通过提价完全消化关税成本,现金流压力剧增。
3.政策与现实的脱节:特朗普声称关税能“振兴美国制造业”,但受访企业与专家均指出,美国基础设施和产业工人缺失,短期重建供应链无望。
二、典型案例分析
1.Retuned Jewelry(丹佛手工艺品企业)
依赖中国材料:珠链、挂钩等配件需从中国进口,美国无同类生产商。
应对措施:被迫提价,但面临客户流失风险。创始人表示“即使想本土化,也无处采购”。
行业普遍性:代表大量依赖中国原材料的小微企业,利润率低(年销售额36万美元),抗风险能力极弱。
2.Mitchell Group(伊利诺伊州纺织企业)
关税挤压现金流:需提前支付45%关税进口库存,占用企业流动资金。
产业链困境:尝试转移生产至越南、印度等地,但发现“无国家具备中国的一体化生产能力”,分散生产导致成本失控。
三、经济与政策矛盾
1.关税的“自残”效应
美国消费者承担92%关税成本,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300美元,加剧通胀压力。
IMF警告称,单边关税将损害全球贸易体系,加速经济碎片化。
2.制造业回流无望
美国纺织业专家指出,过去数十年产业链外迁已成定局,特种材料(如乙烯基聚合物)本土生产几乎消失,工人短缺进一步限制产能恢复。
皮尤民调显示,52%美国人认为对华加税“对美国不利”,仅24%支持。
3.小企业的系统性风险
利润微薄与现金储备不足导致企业濒临倒闭。例如,Mitchell Group年收入不足1000万美元,关税使其被迫推迟扩张计划并考虑裁员。
零售业预测:若贸易战持续,部分企业或于1-2年内关门。
四、深层矛盾与批判
1.政策逻辑的缺陷
关税本意是“保护美国产业”,但实际打击了依赖全球化供应链的中小企业。例如,美国胜利焊接合金公司因无法替代中国二极管进口,成本暴增导致竞争力丧失。
2.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文章引用经济学家伯恩斯坦观点,指出关税是“对经济的自残行为”,普通民众在通胀高企下雪上加霜。
3.全球化的不可逆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纺织品生产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效应,短期内无可替代。企业主直言:“你无法在越南生产零件,在印度组装”。
五、总结与启示
CNN通过微观案例与宏观数据结合,揭示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结构性矛盾: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重振制造业”,却忽视全球产业链的现实依赖与小企业的脆弱性。文章暗示,此类政策不仅无法实现政治目标,反而加速美国中小企业的消亡,并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经济衰退。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