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长期以来与中国及美国均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而近期的贸易紧张局势可能令这一策略面临挑战。
随着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贸易战不断升级,日本被夹在这场争斗的中间,对华贸易战使日本陷入困境。
日本向美国销售大量汽车,向中国出口电脑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过去二十年间,美国和中国交替成为日本出口的首要目的地。其他国家远远不及。
如今,随着特朗普总统试图联合美国的贸易伙伴对抗中国,而北京方面威胁那些听从美国呼吁的国家,日本面临两难境地。冷落任何一方都可能严重扰乱其经济。
特朗普政府选择了日本作为首个面对面关税谈判的对象,会谈于上周举行。特朗普仍保持着他此前对数十个国家施加的”互惠关税”威胁,这些关税暂缓至7月初实施。对日本的关税为24%,政府官员表示,这将给该国经济带来危机。
对日本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处境。过去十年间,随着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发酵,日本一直夹在这两个经济巨头之间。日本走了一条微妙的道路——采取措施对冲对中国的依赖,同时与华盛顿的政治保持距离。
贸易专家表示,试图过快或过于强硬地迫使日本削减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将在东京遇到重大阻力。
明治大学教授、日本贸易部前高级官员细川昌彦表示,日本可以向特朗普政府提供一些安抚措施,比如购买更多美国国债,允许符合美国标准的汽车在日本道路上行驶。
“与中国脱钩,”他说,”是不可能的。”
细川昌彦说,与美国一样,日本的消费者购买大量中国商品,企业严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他表示,这意味着日本在短期内几乎无法向美国提供任何有助于孤立中国的举措。
最近,包括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内的特朗普政府官员表示,他们的目标是与贸易伙伴达成协议,这些协议符合美国旨在对抗中国及其所谓经济胁迫的政策。贝森特负责美国与日本的关税谈判。
中国官员已经注意到特朗普政府的举动。周一,中国政府警告其他国家不要为了获得美国关税的暂缓而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并承诺将对这样做的国家进行报复。
中国商务部表示:”以损害他人利益来寻求所谓的豁免,为一己之私和短视利益,犹如与虎谋皮,最终只会导致双输局面。”
日本能否在美国和中国将相互关税提高到远超过100%的情况下维持与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其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人口萎缩,日本企业面临日益紧迫的海外扩张需求,这使得寻找中国替代方案变得困难。另一方面,经济学家警告称,美国威胁征收的24%关税将对日本经济增长和国内产业造成毁灭性后果。
日本在2010年开始对冲对中国的依赖,此前北京为在领土争端中寻求让步,对日本实施了关键稀土金属的出口禁运。作为回应,日本将材料和其它关键商品的供应链多元化作为其政策目标的核心原则。
2020年,日本政府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补贴,以促使日本制造商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或日本。日本政策制定者坚称,他们的努力并非针对任何特定国家。
在拜登政府期间,作为华盛顿“友岸外包”倡议的一部分,日本公司在美国进行了大量投资,该倡议旨在将供应链重新定位到所谓的友好国家。
但即使美国对电动汽车等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日本官员也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向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与所有其它电池动力汽车生产商相同的补贴。
东京上智大学国际经济法教授、前经济产业省官员川濑刚表示,日本试图对中国采取长期策略以避免冲突。日本经济与美国和中国都深度融合,“我们没有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选择,”川濑说。
上个月,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最高外交官在东京会晤,承诺促进三国间的合作。中国官方媒体附属的一个社交媒体账号称,三国已同意共同应对美国的关税。韩国表示这一说法被夸大了。东京表示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讨论。
本文编译于纽约时报,由River Akira Davis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纽约时报》文章《Trump’s Trade War With China Puts Japan in a Tight Spot》聚焦于中美贸易战升级背景下日本面临的“双重挤压”困境:既需应对美国的经济霸凌压力,又需避免卷入中美对抗漩涡。结合当前形势,从经济脆弱性、战略自主性困境、政策调整尝试三个维度展开解读: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一、经济脆弱性:日本成为美国关税战的“首要受害者”
1.汽车产业的结构性危机
日本对美出口的28.3%依赖汽车及零部件(2024年达6万亿日元),而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4月3日起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叠加原有税率后,乘用车和卡车实际税率分别升至27.5%和50%。丰田、本田等车企面临出口利润锐减、供应链成本激增的双重打击,野村研究所预测此举将导致日本GDP下滑0.59%。
2.农业与非关税壁垒的强制开放
美国要求日本取消农产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如食品安全标准),并扩大牛肉、大米等美国产品的市场份额。这种“高压式买卖”直接威胁日本农业结构,例如日本马铃薯种植者因成本劣势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3.IMF下调经济增长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5年4月22日将日本2025年GDP增速预期从1.1%下调至0.6%,主因美国关税冲击出口及企业投资意愿。日本央行原计划的加息节奏也被迫延缓,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
二、战略自主性困境:日美同盟的“工具化”与对华平衡的两难
1.安全承诺与经贸利益的捆绑
特朗普将《美日安保条约》称为“单边保护”,暗示日本需通过贸易让步(如采购美国军备、增加防卫费)换取美国安全承诺。这种“交易外交”暴露日美同盟的脆弱性——美国视日本为“战略提款机”而非平等伙伴。
2.对华政策的两面性矛盾
日本在中美之间采取“双轨策略”:
经济合作:推动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如“一带一路”框架下的52项协议),并加速RCEP谈判以对冲美国压力;
安全制衡:在科技战(限制华为)、印太战略(联合美国“价值观外交”)上对华施压。
这种“既合作又防范”的立场导致政策内在撕裂,难以形成连贯战略。
3.多边机制的离心倾向
日本曾寄望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制衡中国,但美国退出TPP后,日本主导的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无法替代美国市场,转而寻求与欧盟、东盟深化合作。然而,美国单边主义迫使日本加速“去美国化”供应链布局,例如转向墨西哥转口贸易以规避关税。
三、政策调整尝试:从“被动周旋”到“有限抗争”
1.拖延战术与迂回谈判
日本政府通过副首相麻生太郎与美方展开“日美经济对话”,虚与委蛇拖延全面自贸协定谈判,同时推动《货物贸易协定》(TAG)局部妥协,以换取汽车关税豁免。安倍晋三曾试图将TAG签署推迟至2019年参议院选举后,避免国内农业利益集团反弹。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冲策略
日本加速推进CPTPP、日欧EPA(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构建非美中心的贸易网络。例如,CPTPP于2018年生效后,日本对成员国出口占比提升至35%,部分替代对美依赖。
3.国内舆论与产业界的反弹
日本商界领袖公开批评美国关税政策“违背自由贸易精神”,呼吁政府捍卫经济主权。例如,经团联会长中西宏明指出,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农业市场是“以安全为名的经济掠夺”。
结论:日本的“夹缝生存”与秩序重构
《纽约时报》揭示的核心矛盾在于:日本既无法摆脱对美安全依赖,又难以承受与中国经济“脱钩”的代价。其困境本质是全球化秩序瓦解与单极霸权衰落的缩影:
短期风险:若日本全面屈服于美国压力,可能丧失战略回旋空间,沦为中美博弈的“牺牲品”;
长期博弈:日本若成功推动CPTPP与RCEP融合,或能在亚太重塑“非对抗性多边秩序”,成为中美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历史隐喻:此情景类似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但当前日本面临更复杂的“双重依赖”困境。石破茂政府的策略性调整(如扩大对华合作)能否突破结构性束缚,取决于其能否在“安全附庸”与“经济自主”之间找到新平衡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