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新民意调查显示,随着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持续发酵,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有所升温。
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下降了4%。去年,84%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而2025年这一比例为77%。
这是五年来的首次下降。这一转变发生之际,特朗普政府仍在与海外同行就互征关税问题僵持不下,目前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为145%。
中国领导人已对加征关税的做法进行了反击,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125%的关税,并在反对其他国产产品的同时拒绝承认该国的天然气出口。
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在美中贸易关系中获益多于美国。10%的人认为美国获益更多,25%的人认为两国获益相当,2%的人认为两国都没有获益,16%的人表示不确定。
然而,5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关税将对美国不利。相比之下,24%的人认为关税对美国有利,6%的人认为不会有影响,19%的人表示不确定。
特朗普总统决定对所有国家(除中国外)实施90天的互惠关税暂停,这使得两国陷入激烈的对峙。白宫表示,尽管北京方面予以反驳,各国仍在竞相谈判贸易协议。
“世界已准备好与特朗普总统合作修复全球贸易,而中国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上周四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
中国将特朗普政府的举动描述为自私自利,并表示将在贸易战中坚持到底。
“如果美国决定不顾及美国自身、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执意要打关税和贸易战,中国的回应将坚持到底,”外交部发言人林坚上周三表示。
本文编译于国会山报,由Ashleigh Fields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1. 核心观点:负面看法略有下降,但整体仍以负面为主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调查显示,2025年有80%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较2023年的84%下降了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在贸易战背景下,部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有所松动。然而,负面比例仍高达八成,说明对华不信任仍是主流。
对比历史数据,2020年疫情期间美国对华负面情绪曾飙升至66%(皮尤数据),而2023年进一步升至83%。此次小幅下降可能反映了部分群体对贸易战负面影响的反思。
2. 态度变化的可能原因
经济现实冲击: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导致美国消费者面临物价上涨压力。例如,有民众表示“中国商品物美价廉”,认为美国单方面惩罚性关税损害自身利益。部分消费者因担忧通胀加剧而囤货,反映出对贸易战后果的担忧。
党派差异下的微妙调整:尽管共和党仍对华持更强硬立场(68%的保守派共和党人持“非常负面”看法),但民主党或中间派可能因经济压力对贸易战政策产生质疑。
舆论环境复杂性:尽管美国媒体长期渲染“中国威胁”,但TikTok等平台上的多元信息传播可能促使年轻群体更理性看待中美关系。
3. 矛盾与争议点
数据解读的分歧:同期其他调查(如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2024年10月民调)显示美国对华好感度创历史新低(平均评分26/100),与皮尤的“缓和”趋势形成对比。这可能源于调查方法或样本差异。
“贸易战”的双刃剑效应:尽管关税政策激发部分民众对华负面情绪,但其经济代价(如家庭年均负担增加2100美元)也促使反思。调查显示,支持提高对华关税的比例从2021年的62%降至55%。
4. 长期趋势与挑战
结构性矛盾未解:美国两党虽在对华策略上存在分歧(民主党侧重合作,共和党强调对抗),但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共识未变。调查中仍有42%美国人视中国为“敌人”。
舆论战的持续影响:美国媒体长期塑造的中国形象(如“不尊重他国利益”“威胁全球稳定”)仍深刻影响公众认知。
5. 启示与展望
经济相互依存的双向作用:美国消费者对廉价中国商品的依赖与对“经济威胁”的担忧并存,这种矛盾可能成为未来政策调整的推动力。
民间交流的潜在价值:调查显示,曾到访中国的美国人对其评价显著高于未访华者(6.16分 vs. 5.47分),凸显人文交流对改善认知的重要性。
总结
《国会山报》文章揭示了美国对华民意在贸易战背景下的复杂动态:一方面,经济现实压力促使部分群体态度松动;另一方面,战略竞争框架下的负面认知仍根深蒂固。这种矛盾性反映了中美关系“竞合并存”的本质,也为未来双边互动提供了调整空间——例如通过管控贸易冲突、加强民间对话等方式逐步改善民意基础。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