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具人形机器人加入了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数千名跑者队伍

周六,在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上,21个人形机器人与数千名跑者一同参赛,这是这些机器首次与人类同场竞技21公里。
来自中国制造商如DroidVP和Noetix Robotics的机器人形态各异,有的不到1.2米高,有的则高达1.8米。一家公司自豪地表示,其机器人几乎与人类无异,具有女性特征,还能眨眼和微笑。一些公司在赛前对机器人进行了数周的测试。北京官员将此次活动比作赛车比赛,因为需要工程和导航团队的支持。
“机器人跑得很好,非常稳定……我感觉自己正在见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进化,”从事人工智能工作的观众何思舒说。
机器人由人类训练师陪同,其中一些训练师在比赛中不得不亲自扶持机器人。一些机器人穿着跑鞋,一个戴着拳击手套,另一个则戴着写有“必胜”字样的红色头带。
获胜的机器人是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超能”,用时2小时40分钟。男子组冠军的用时为1小时2分钟。该中心43%的股份由两家国有企业持有,科技巨头小米的机器人部门和中国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则平分剩余股份。
机器人中心首席技术官唐健表示,“天工超能”的表现得益于其长腿和模仿人类跑马拉松的算法。“我不想吹嘘,但西方还没有其他机器人公司能匹配‘天工’的体育成就,”唐健说,并补充说机器人在比赛中更换了三次电池。
一些机器人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一个在起跑线上摔倒,躺了几分钟才爬起来继续跑。另一个在跑了几米后撞上了栏杆,导致其操作员摔倒。
尽管在过去一年中,人形机器人已在中国马拉松赛上亮相,但这是它们首次与人类同场竞技。中国希望通过对机器人等前沿产业的投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质疑,让机器人参加马拉松是否是其工业潜力的可靠指标。
本文编译于卫报,由Ashleigh Fields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一、赛事概况与核心数据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全球首创的竞技形式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同场竞技的半程马拉松。赛事吸引了20支机器人团队(21台机器人)与约1.2万名人类选手参与。机器人赛道与人类赛道隔离,但同步进行,成为技术展示与产业推广的双重平台。
2.机器人表现:完赛率低但意义重大
冠军成绩:中国自主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完赛,比人类男子冠军(1小时02分36秒)慢约2.5倍,但成为唯一达到人类参赛最低标准(3小时10分)的机器人。
技术挑战:仅6台机器人完赛,多数因摔倒、过热或电池耗尽退赛。例如,一台机器人起跑后即跌倒需人工扶起,另一台因方向失控撞栏导致工程师受伤。
二、技术层面的突破与局限
1.硬件进步:从行走稳定性到长距离耐力
运动控制:机器人需适应复杂地形(最大坡度9°、多转弯道),证明双足行走技术的可靠性。例如,“天工Ultra”通过模仿人类运动员的步态和节奏优化运动算法。
能源管理:比赛中允许更换电池(每次更换罚时),但续航仍是瓶颈。天工Ultra中途换电3次,工程师在续航与重量间权衡取舍。
2.软件与算法短板
环境感知:部分机器人依赖工程师遥控或信号发射器导航,自主决策能力不足。
过热与稳定性: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Alan Fern指出,当前AI技术未显著进步,赛事暴露机器人动态平衡与抗干扰能力的不足。
三、产业与社会影响
1.推动机器人技术产业化
测试平台作用:赛事为机器人运动控制、传感器融合等技术提供真实场景测试,加速技术迭代。
产业链协同:吸引企业(如优必选、宇树科技)、高校(清华、北航)参与,促进产学研合作。例如,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虽未参赛,但其运动算法已应用于其他场景。
2.公众认知与资本关注
社会接受度:现场观众与人类选手积极互动(如与机器人自拍),赛事通过高曝光度减少公众对机器人的陌生感。
资本涌入:中国机器人企业(如科沃斯、埃斯顿)近年获资本青睐,赛事进一步吸引投资关注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器、传感器)。
四、争议与反思
1.实用性与表演性的矛盾
专家批评此类赛事更偏向“技术秀”,而非实用场景验证。例如,机器人跳舞、跑马拉松等表演性功能与工业、医疗等实际需求脱节。
2.国际竞争与技术差距
中美对比:中国在机器人运动控制(如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已接近国际水平,但核心算法(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仍存差距。
战略意义:赛事被解读为中国争夺全球科技话语权的举措,呼应“具身智能”(AI与实体结合)的国家战略。
五、未来展望
1.技术方向:从“能跑”转向“能用”
业界呼吁聚焦物流、巡检、护理等实用场景,而非追求速度竞赛。例如,天工团队计划将技术应用于户外巡检。
2.政策与生态
中国通过赛事、高校专业建设(如北航、哈工大机器人工程排名前列)及白名单竞赛(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总结
此次赛事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阶段性突破,但技术瓶颈(如自主决策、续航)和实用性争议仍存。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并为全球机器人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正如学者所言:“机器人跑马拉松的一小步,是人类探索智能体与物理世界交互的一大步”。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