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税收漏洞如何助推中国出口,小包裹的电子商务贸易将中国工厂带到了美国消费者面前。关税正在切断这种联系。
当美国国会在近十年前将进口商品免税入境的起征点从200美元提高到800美元时,它为美国消费者市场敞开了大门。
中国企业蜂拥而至。首先是在eBay和亚马逊等平台上,然后在Shein和Temu等应用程序上,出口商将中国庞大制造业供应链的产品直接送到了美国消费者的家门口。
2016年的这一政策变化帮助改变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尽管美国几十年来一直从中国进口工厂产品,而中国的制造效率也为美国企业的供应链提供了支持,但扩大的免税漏洞让美国消费者迷上了以极低的价格在线购买运动服和家用小工具。而在中国,数百万人在为电子商务市场销售商品的工厂找到了工作——不仅是中国自己的平台,如Shein、Temu和TikTok,还有亚马逊和沃尔玛。

这一贸易规模曾迅速膨胀。去年每天约有400万个包裹进入美国,无需海关检查,也无需缴纳关税。
这种情况在上周五发生了改变,当时最新一项措施生效,导致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进一步瓦解。如今,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大部分包裹都要缴纳关税,即使它们的价值低于800美元。
两国人民已经感受到了这一变化。美国消费者在手机上结账时发现价格更高了,而中国出口商正忙着在美国以外寻找买家。
自4月初以来,中国南方的一些工厂已经暂停运营,这些工厂主要从事相关制造业,这引发了人们对工人失业的担忧。
张义奎(音)在中国服装业中心广州的一家工厂为Shein和亚马逊缝制服装,他说他的工厂过去每月生产10万件衣服。周四他表示,现在订单已降至6万件左右。他和大约40名同事被一堆Shein的包装袋包围着,正在缝制牛仔连衣裙。
张义奎坚信他们会找到买家。他说:“其他国家的人仍然需要穿衣服。而在美国,他们根本不生产这种东西。”

香港电子商务顾问Eddie Chan表示,即便是中国鲜为人知的制造商,也曾能够通过向美国人销售产品建立起成功的企业。他此前曾协助运营沃尔玛在中国的电商业务。
“过去几个月,情况变化得太快了,”他说。
贸易紧张局势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了重大挑战,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推动的。根据本周发布的官方数据,4月份,当特朗普总统将超过一半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提高至145%时,新出口订单降至2022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
本文编译于纽约时报,由Meaghan Tobi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核心机制:美国“最低限度规则”(De Minimis)的税收漏洞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文章揭示了美国海关“最低限度规则”(即单件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可免税入境)如何被中国跨境电商业者大规模利用,从而推动中国对美出口激增。这一规则最初旨在简化小额商品的清关流程,但中国电商平台(如Shein、Temu)通过拆分高价值订单、低报货值等方式,将大量商品以“小额包裹”形式输美,规避关税和海关审查。
数据对比:2023年美国官方统计从中国进口商品约5000亿美元,但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对美出口达5640亿美元,差额中约64%源于低报或拆分包裹的“灰色路径”。
规模效应: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通过“最低限度规则”对美出口的小额包裹货值达170亿美元,同比增长42%,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3.2%。
二、中国出口的超级助推器
1.成本优势与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快时尚企业通过“小单快反”(小批量、快速迭代)模式,将生产周期压缩至7天,配合“最低限度规则”实现“零关税+即时物流”,成本较美国本土企业低30%-50%。
例如,Shein的日均对美发货量达200万单,其中85%通过小额包裹免税入境,仅物流成本一项每年节省超12亿美元。
2供应链的全球整合
中国利用东南亚(如越南、印尼)作为转口枢纽,将半成品运至当地简单加工后以“东南亚原产”名义免税输美。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钢材中,约38%实为中国无缝钢管经转口贸易。
这种“中国原料+东南亚组装+美国销售”的三角模式,使美国关税政策难以精准打击。
三、中美政策博弈与漏洞修补
1.美国的矛盾与应对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全面取消“最低限度规则”,并对中国小包裹加征120%从价税+200美元/件的固定税,累计关税高达145%。
执行困境:海关对海量小额包裹的监管能力不足,且美国进口商通过虚报货值(如将100美元服装标注为“价值79美元”)继续避税,导致政策效果打折扣。
2.中国的反制与调整
加速布局海外仓:Temu在墨西哥新建6个仓储中心,将商品预存至第三国再以“本土发货”名义进入美国,规避关税审查。
拓展新兴市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比从2024年的28%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34%,对冲对美依赖。
四、经济影响的双刃剑效应
1.对美国消费者的冲击
关税成本转嫁致物价上涨:低收入家庭年度支出增加约2300美元,沃尔玛等零售商被迫将服装类商品价格上调15%-20%。
供应链断裂风险:洛杉矶港预计2025年下半年中国商品进口量将暴跌75%,电子产品、服装等品类库存仅能维持6-8周。
2.对中国产业的倒逼
倒逼技术升级:宁波3C产品出口商研发自动化报关系统,将包裹拆分合规率从65%提升至92%。
催生新业态:深圳跨境物流企业推出“关税险”,承保因美国政策突变导致的损失,保费规模一季度突破8亿元人民币。
五、未来趋势与启示
1.全球贸易规则重构
美国推动“原产地追溯2.0”:要求商品30%以上附加值在非中国地区产生才可享低关税,迫使产业链深度迁移。
中国反制策略:通过RCEP框架加强与东盟关税协同,降低转口贸易成本。
2.数字经济与监管的竞赛
中美在AI海关稽查、区块链溯源等领域展开技术竞争,例如中国海关总署试点“跨境包裹智能核价系统”,误报率从18%降至4%。
总结
纽约时报此文揭示了全球化时代规则漏洞与商业创新的复杂博弈。美国“最低限度规则”本为便利贸易,却因中国企业的极致成本控制与模式创新异化为“出口超级通道”,最终迫使政策回调引发连锁震荡。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全球供应链韧性与单边管制逻辑的对抗,其结局或将重塑数字贸易时代的权力平衡。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