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点
- 美国已就关税问题与中国进行磋商,官方媒体称
- 美国财长表示将重新审视特朗普与中国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 中国未公开向美国提出关税减免请求
- 与美国接触无害,国家广播机构附属媒体发文称
北京/华盛顿,5月1日(路透社)——据中国官方媒体附属的社交媒体账号周四表示,美国希望与中国启动关税谈判,寻求就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145%关税进行谈判,这可能是北京方面对谈判持开放态度的信号。
“美国已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与中国接触,希望就关税问题进行讨论,”《玉渊谭天》在其官方微博账号上发布的一篇帖子中表示,并引用了匿名消息来源。
美国官员,包括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白宫经济顾问凯文·哈西特,也表达了对缓解贸易紧张局势取得进展的希望。
哈西特告诉CNBC,关于关税问题,“两国政府内部都有松散的讨论”,中国上周对部分美国商品降低关税是进展的迹象。
北京方面几乎没有努力遏制对关税的愤怒,称这些关税等同于欺凌,无法阻止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相反,它将其愤怒引向公众和全球对进口限制的谴责——显示出对缓和的兴趣。
尽管如此,在利用其宣传机器反击关税的同时,中国已悄然制定了一份将免除其报复性125%关税的美国制造产品清单——包括部分药品、微芯片和喷气发动机——路透社报道称,以减轻关税的影响。
贝森特在福克斯商业网络的一次采访中没有提到具体的谈判,但表示美国方面145%的高关税和中国方面125%的高关税需要降级,以便开始谈判。
“我相信中国会希望达成协议。正如我所说,这将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贝森特说。“首先,我们需要降级,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开始专注于更大的贸易协议。”
他说,第一步将是重新审视中国未能履行购买承诺,这些承诺是特朗普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一部分,该协议结束了他与北京的第一任期贸易战。
该协议要求中国在两年内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对美国制造和农产品及服务的购买,但COVID-19大流行在协议签署后不久就爆发了。
贝森特还表示,“阴险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盗窃也将成为与中国谈判关税的一部分,并补充说:“经济关系中的所有问题都在谈判桌上。”
关税过高
一旦特朗普的关税超过35%,对中国出口商来说就高得难以承受。
野村证券表示,一旦中国对美出口下降50%的长期连锁反应在经济中显现,约1600万中国人可能失业。
贝森特表示,压力在中国一方,因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依赖程度高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
“他们卖给我们的东西大约是我们卖给他们的五倍。所以,就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他们的工厂正在关闭,”贝森特说。“我们即将进入假期季节。订单现在就要下了。所以,如果这些订单没有下,对中国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
尽管如此,北京方面一直坚持要站起来战斗,而不是急于回到谈判桌前——外交部将屈服于特朗普的关税比作“饮鸩止渴”。
“在美国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之前,中国没有必要与美国进行谈判,”玉渊谭天的帖子援引匿名专家的话补充说。“不过,如果美国希望进行接触,现阶段中国参与也无妨。”
“中国需要密切观察,甚至迫使美国露出真实意图,以在谈判和对抗中保持主动权,”帖子总结道。
特朗普在上周五发表的美国媒体采访中表示,他的政府正在与中国谈判以达成关税协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给他打电话。北京方面上周多次否认正在进行此类谈判,指责华盛顿“误导公众”。
没有已知的谈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军坤周三表示:”据我所知,中美之间没有就关税问题进行过磋商或谈判。”
中国官员一直表示,北京方面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对话和谈判必须基于平等、尊重和互利的原则。”
《玉渊谭天》并非中国最具权威的官方媒体之一。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在过去几年中经常率先报道中国在贸易争端中的下一步行动。
特朗普周三表示,他相信他的政府”很有机会”与中国达成协议,几小时前,习近平呼吁官员们采取行动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但没有明确提到美国。
本文编译于路透社,由Joe Cash and David Lawder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事件背景:美国主动寻求谈判,中方态度谨慎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美国近期通过多个渠道向中国释放重启关税谈判的信号,包括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和白宫经济顾问凯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的公开表态,称希望缓和双方贸易紧张关系。中方通过官媒关联账号“玉渊谭天”(Yuyuan Tantian)回应称,若美方展现诚意,中方愿接触,但强调谈判需以“平等、尊重、互利”为前提。
关键背景因素包括:
关税僵局:美国对华商品维持145%高额关税,中国对美反制性关税为125%。
美国国内压力:零售商库存告急(如沃尔玛、塔吉特部分恢复中国订单)、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9.8%(43%涨幅源于关税)等问题迫使美方寻求缓和。
中方反制措施:中国已对美国部分商品(如医药、芯片、航空发动机)实施关税豁免,但未公开让步迹象。
二、双方立场与核心诉求
(一)美国:试图以“分步降税”重启谈判
1.优先议题:
要求中国履行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未完成的2000亿美元采购承诺(因疫情中断);
要求解决“非关税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试图通过降低关税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同时维持对华施压姿态。
2.政治动机:
特朗普面临2025年中期选举压力,摇摆州选民对物价上涨不满(支持率降至43%);
通过释放谈判信号稳定金融市场,营造“掌控局势”形象。
(二)中国: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定调
1.谈判前提:
美方需先取消所有单边关税,停止极限施压;
反对将谈判与“美国优先”议程绑定,强调平等对话。
2.战略考量:
警惕美方“烟雾弹”策略:中国外交部多次否认存在磋商,指出美方言论系“混淆视听”;
通过关税豁免清单等“低调反制”减轻国内经济冲击,同时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三、谈判的挑战与可能性
(一)主要障碍
结构性矛盾:
美国要求中国改变产业政策、开放市场准入,与中方“自主发展权”主张冲突;
中方提出“相互尊重”原则,反对美方以“上位者姿态”(如白宫“gracious”表述)主导谈判。
信任赤字:
特朗普政府此前对华政策反复(如关税突袭、CIA渗透中国社交媒体等行动),削弱中方信任;
美方近期释放矛盾信号:既有官员称“中方工厂正关闭”,又寻求谈判,被中方视为“自相矛盾”。
(二)潜在突破口
技术性降温:
双方可能就民生商品(如农产品、医药)达成临时关税减免;
参考2019年“第一阶段协议”模式,优先落实采购承诺换取关税分阶段下调。
外部压力:
国际供应链动荡(如越南、印度替代产能不足)可能迫使美国务实调整政策;
中方抛售美债等金融反制措施,增加美方经济风险。
四、经济与政治影响
1.对华冲击:
若对美出口下降50%,中国或面临1600万人失业风险(野村证券预测);
倒逼产业升级:外贸企业加速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75.3%企业计划减少对美出口)。
2.对美反噬:
关税成本转嫁致低收入家庭负担加重,冲击特朗普基本盘;
制造业回流成效有限,3D打印等替代技术合格率仅37%。
五、未来展望:长期博弈与短期试探并存
1.美方策略:
以“边打边谈”维持对华压制,通过关税杠杆换取其他领域让步(如科技限制、地缘议题);
利用舆论战塑造“中方主动求和”叙事(如炒作中国进入“战时状态”),掩盖国内政策失效。
2.中方应对:
坚守“以斗争求合作”底线,通过RCEP等多边框架对冲美国压力;
升级反制工具箱:结合关税措施、金融手段(如美债减持)和舆论反击。
总结
路透社此文揭示了中美关税战从僵持转向试探性接触的关键节点。尽管美方释放谈判信号,但双方在核心议题上的立场鸿沟仍难以弥合。短期内,技术性关税调整与战略性对峙将并行;长期看,中国产业链韧性(如沃尔玛订单回流)与美方政治周期的相互作用,或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变量。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