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南中国海占领争议礁石,仙宾礁距离菲律宾在铁峙岛的军事前哨仅数公里
中国在距离菲律宾在南中国海最重要的军事前哨仅几公里处的一个有争议的礁石上采取了行动,增加了这两个对立声索国之间发生新对峙的风险。
中国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周六上午报道,中国海警本月对仙宾礁“实施海上管控并行使主权管辖”。报道称,海警人员在该礁石上升起中国国旗,宣示对南沙群岛这一礁石的主权,并展示了一张升旗照片。
此举标志着多年来中国首次在另一块此前无人占据的陆地特征上正式插旗。中国声称几乎拥有整个南中国海。
此举正值菲律宾与其盟友美国举行“肩并肩”年度最大规模军事演习,演习将包括海岸防御和夺岛演练。演习将于下周在菲律宾最靠近南沙群岛的领土上举行。
尽管仙宾礁只是一块面积略超200平方米的沙洲,但它对中国具有战略价值,因为国际法赋予其领海。这一半径12海里的区域与菲律宾用于追踪中国在该地区动向的南中国海礁石——中业岛重叠。
中国正式宣示对仙宾礁的主权,将引发外界担忧北京方面打算在无人占据的礁石和沙洲上搞建设。
过去两年,马尼拉方面加强了海警巡逻,并派出科考队调查有关中国在仙宾礁和更南边的另外三块礁石上进行填海活动的报道。
一些海洋专家认为,中国不太可能进行新的填海活动,因为过去十年中国建造并军事化的人工岛屿已使其军队和海警拥有足够的存在和覆盖范围。
迄今为止,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永久占据仙宾礁或在其上进行建设。菲律宾一名海上安全官员周六表示,中国海警在升旗后已经离开。
但他补充说,正式宣示主权表明中国可能会“增加他们在中业岛对我们的骚扰”,他使用了菲律宾对中业岛的称呼。
自2023年底以来,菲律宾海警一直在中业岛上运营一个监测基地,但马尼拉方面目前正在升级该岛的跑道和其他基础设施。这些建设是努力使其南中国海礁石更适宜居住并反击中国日益咄咄逼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中国国内法授权其海警登临和检查“侵入”北京声称拥有主权水域的外国船只,并拘留船员。这增加了中国与菲律宾军队和海警在中业岛发生冲突的风险,中国现在将该岛周边水域视为其领海。
中国的军事资产远强于中业岛前哨。中国在附近的渚碧礁上的设施包括地对空导弹、机库、跑道、雷达和深水避风港。但由于渚碧礁仅被归类为低潮高地,根据国际法,它没有领海。
本文编译于金融时报,由Kathrin Hille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中国强化南海存在的核心手段
中国近年来通过填海造岛、军事部署和法律声明等多种方式巩固对争议岛礁的控制。例如,2024年11月,中国公布黄岩岛(Scarborough Shoal)领海基线,进一步强化对该礁的主权声索。此类行动被视为对菲律宾等声索国及美国干预的直接回应。
填海造岛技术:中国利用自主研发的“天鲸号”“天鲲号”等绞吸船,将多个礁石扩建为人工岛,如永暑礁、美济礁等,并配备机场、港口和军事设施,形成战略支点。
法律主张:中国通过国内立法(如领海基线划定)和国际法博弈(如拒绝承认2016年南海仲裁案)双管齐下,巩固主权立场。
2.菲律宾与中国的直接对抗
菲律宾近期将萨比纳浅滩(中国称仙宾礁)作为新争议焦点,指控中国在此填海造地并部署船只封锁。中国海警使用高压水炮、碰撞等“灰色地带战术”阻止菲方补给任务,导致菲舰船结构损坏及人员受伤。此类对峙凸显双方对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航道控制权的争夺。
二、地缘政治博弈与大国介入
1.美国的角色与策略
美国通过军事存在和盟友体系介入南海,例如联合菲律宾、日本举行军演(如“肩并肩”演习),并支持菲方《海洋区域法》,宣称中国在菲专属经济区内的岛礁建设非法。然而,美国实际军事优势有限,其“航行自由行动”更多是象征性威慑,无法改变中国实际控制现状。
2.东盟与多边机制的局限性
尽管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但该文件缺乏约束力,争议国仍倾向于单边行动。例如,越南占据29个岛礁,马来西亚通过经济开发强化实际控制,而菲律宾则借助国际仲裁和舆论施压。中国推动双边谈判,但多边合作进展缓慢。
三、争议升级的深层动因
1.资源争夺与经济利益
南海已探明石油储量超255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近年新发现陵水36-1气田(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进一步刺激各国野心。中国在南海的能源开发能力(如深海勘探技术)使其占据主动权,而菲、越等国依赖外部投资,开发进度滞后。
2.战略航道与安全考量
南海是全球贸易关键通道,每年约5万亿美元货物经此运输。中国控制南海岛礁可确保能源运输安全,同时威慑域外势力介入台海等议题。菲律宾则担忧中国控制萨比纳浅滩将威胁其海上贸易咽喉。
四、未来影响与挑战
1.中国的长期主导趋势
中国凭借技术、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在南海的实质控制难以逆转。填海造岛和军事化部署已形成“既成事实”,国际社会缺乏有效制衡手段。
2.区域冲突风险与管控
尽管中国避免直接军事冲突,但“灰色地带战术”可能导致误判。例如,中菲船只碰撞和武器使用(如斧头、催泪瓦斯)已造成人员伤亡,若升级可能引发美国依据《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介入。
3.国际法与舆论博弈
中国需应对菲律宾等国推动的国际仲裁及舆论战。例如,菲方通过公布珊瑚礁生态报告,将主权争议转向“环境破坏者”指控,试图削弱中国道义立场。
结论:南海博弈的“新常态”
中国对争议岛礁的“实际控制”策略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塑造规则。短期内,南海局势将呈现“中国强化存在—美国象征性反制—小国寻求平衡”的僵局;长期来看,中国能否通过经济合作(如能源共同开发)缓和矛盾,或继续以实力压制异议,将决定区域稳定的走向。对于《金融时报》报道的“seizes”行动,本质是中国在既有战略下的战术推进,而非孤立事件,其影响将深度嵌入中美战略竞争与东南亚地缘重构中。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