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将“强化底线思维”,有报道称其可能降低部分美国产品的关税
习近平宣布了一项中国经济计划,以应对中国持续的经济问题和美国贸易战的影响,同时有报道称中国可能降低对包括半导体在内的一些美国产品的关税。
周五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讨论了中国的经济形势,自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因房地产行业危机、青年失业率以及唐纳德·特朗普对所有中国出口产品征收的关税而面临困难。
官方媒体新华社发布的会议纪要称,中国经济在2025年呈现出“积极趋势”,社会信心不断增强,但“外部冲击的影响有所增加”。
“我们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准备应急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会议纪要称。
在提到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时,会议纪要表示,北京将“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凌行径”。
会议纪要提出了一系列干预措施,以提振国内经济,保护人民和企业免受特朗普关税的影响,包括增加失业保险支出。会议纪要承诺提高中低收入,发展服务业并促进消费。
“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困难企业,”会议纪要称。“应加强融资支持。应加快内外贸一体化。”
会议纪要强调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建立新的房地产模式并增加住房供应,并“加快”城市更新计划和城市改造。
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的非常驻研究员Wen-ti Sung表示,政治局的决定表明北京“显然将国际宏观经济环境视为敌对”,并愿意承受国内高通胀以应对关税。
“[这]暗示中国将进入战壕,并准备与特朗普进行长期的贸易战。”
Sung表示,由于国际市场没有显示出显著改善的迹象,北京正在“加倍努力提振内需”并加强财政刺激。
此次会议召开之际,有报道称中国当局正在考虑一份美国产品清单,以豁免对所有美国进口产品征收的125%关税。彭博社和路透社早前的报道称,医疗设备、半导体和一些工业化学品如乙烷正在考虑之列。
周四,深圳一家供应商在网上发布消息称,已接到海关通知,八种半导体产品将不再征收125%的关税。
周五,中国美国商会会长Michael Hart表示,中国当局一直在询问会员他们从美国进口的哪些产品在其他地方无法找到。
他对双方正在审查关税并开始制定豁免产品清单的早期迹象表示欢迎。报道发布后,亚太地区股市普遍上涨。
贸易战对美国和中国的经济都造成了打击,关税豁免可能是双方试图缓和局势的迹象。美国已经豁免了部分中国制造产品的关税,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本周特朗普表示,他对中国的关税将“大幅下降,但不会降至零”。
但在公开场合,两国政府对结束贸易战的谈判进展给出了不同的说法。
周五下午,中国外交部重申了其说法,即美国和中国没有就关税进行任何谈判,这与特朗普周四的说法相矛盾。
特朗普在白宫对记者表示,双方正在谈判。“我们可能会稍后公布,但他们今天早上举行了会议,我们一直在与中国会面,”美国总统说,但拒绝透露“他们”是谁。
这番言论似乎是对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早前说法的回应,何亚东表示“目前中美之间没有经贸谈判”。
本文编译于卫报,由Helen Davidso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背景与核心目标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中美贸易战压力
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以来,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产业链脱钩等举措持续施压,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挑战。
美国意图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如芯片、AI)的崛起,迫使中国调整原有依赖外贸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
2.习近平经济计划的核心
短期应对:通过政策工具缓冲贸易战冲击(如扩大内需、减税降费)。
长期转型:推动“双循环”战略,减少对西方市场的依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关键措施解读
1. 内需驱动:扩大国内市场
政策方向: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保、养老金)释放消费潜力。例如,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产业重点: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5G等新兴产业消费补贴,推动消费升级。
2. 科技自主:突破“卡脖子”技术
半导体与AI:加大国家基金对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的投入(如“中国制造2025”升级版)。
企业扶持: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贷款支持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突破技术封锁。
3. 开放与国际合作:对冲美国围堵
“一带一路”深化:扩大对东南亚、中东、非洲的基建与数字合作,分散出口市场。
加入RCEP与CPTPP:通过区域自贸协定降低对美依赖,2022年RCEP生效后,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5%。
4. 金融防御:稳汇率与去美元化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如与沙特石油贸易以人民币计价)。
外汇储备多元化:增持黄金、减持美债,降低美元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三、卫报视角的潜在评价
1.肯定性分析
中国转向内需和科技自主的战略符合长期利益,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通过“一带一路”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部分对冲了西方制裁的影响。
2.质疑与挑战
内需瓶颈:居民债务高企(占GDP 62%)、人口老龄化可能制约消费潜力。
技术追赶难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仍落后国际领先水平5-10年,需持续投入。
地缘风险:美国联合盟友强化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如荷兰ASML光刻机禁售),可能延缓突破速度。
四、中美博弈下的全球经济影响
1.供应链重塑
跨国公司加速将产能转移至越南、墨西哥,但中国仍保持“世界工厂”地位(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30%)。
2.通胀传导
美国对华关税推高本国消费品价格,特朗普政府虽部分豁免但未取消关税,长期可能反噬美国经济。
3.发展中国家选择
东南亚、非洲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既接受中国投资,又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伙伴。
五、总结:中国的战略韧性
习近平的经济计划体现了“防御性突围”思路:
对内:以科技自主和消费升级夯实经济根基,降低外部冲击脆弱性。
对外:通过多边合作与区域一体化构建“去美国化”合作网络。
风险点:若改革速度不及预期(如国企效率、创新能力),可能陷入增长放缓与外部压力叠加的困境。
《卫报》的分析倾向于强调中国政策的“防御性”与“挑战”,而中国官方叙事更突出“主动转型”与“制度优势”。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同一战略的认知鸿沟。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