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本月暂停出口含重稀土金属的磁体,已影响到特斯拉生产Optimus机器人的计划。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周二表示,中国暂停出口某些磁体的举措正在影响其打造人形机器人的计划,这发出了迄今最明确的信号——中国政府的限制措施已开始影响美国大型企业。
中国本月已暂停向任何国家出口所谓的重稀土金属及其制成的磁铁,这是针对特朗普总统提高中国商品进口关税的报复措施之一。在制定出口许可证制度之前,中国政府已暂停相关产品出口。
全球的重稀土金属供应全部由中国生产,原材料产自中国和缅甸开采的矿石,全球90%的稀土磁铁也由中国制造。其余磁铁由日本生产,但所用原材料仍来自中国。
稀土磁体被用于需要适应紧凑空间的电动机内部。机器人内部通常配备多个小型电动机,每个关节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每个电机都需要一块磁体。这些电动机中的大多数都使用了重稀土元素,从而在电机被限制在狭小空间内时防止其过热和发生故障。

稀土磁体的磁力强度可达同尺寸传统铁磁体的15倍。若磁体材料中含有微量重稀土金属,即便在足以使水沸腾的高温环境下,其仍能保持磁力不衰减。
马斯克在周二特斯拉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该公司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手臂装有电动马达,这些马达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运行,因此需要配备特殊磁铁。
“这更多是受供应链的影响,基本上是中国要求获得出口许可证才能将含磁铁的产品运往任何地方,因此我们正与中国方面就此进行协商,”他说。
马斯克表示,磁铁供应短缺可能会减缓Optimus机器人的生产。
特斯拉正投资数十亿美元开发Optimus机器人,马斯克曾表示,这些机器人有朝一日将能完成许多日常事务。在去年秋天的一次活动中,他展示了这些机器人端茶倒水和从车上卸下食品杂货的场景。
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还表示,他将减少作为特朗普总统顾问的时间,以更专注于特斯拉公司。此前特斯拉公布的财报显示其利润大幅下滑。
本文编译于纽约时报,由Keith Bradsher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分析
纽约时报文章《Elon Musk Warns Rare Earth Magnet Shortage May Delay Tesla’s Robots》聚焦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量产计划因稀土永磁材料短缺而可能延迟的困境,揭示了全球供应链地缘政治博弈与技术自主化之间的深层矛盾。以下从供应链风险、技术替代路径、地缘政治博弈三个维度展开解读: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一、稀土短缺: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的“阿喀琉斯之踵”
1.中国稀土管制的直接冲击
文章指出,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依赖稀土永磁材料(如钕铁硼)驱动精密电机,而中国控制全球约90%的稀土开采与加工能力。中国近期对钐、钆、铽等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2025年4月生效)直接威胁特斯拉的供应链安全。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坦言,稀土短缺可能导致Optimus量产计划推迟,需紧急调整供应链布局。
2.特斯拉的稀土依赖困境
尽管特斯拉曾于2023年宣布研发“无稀土永磁电机”,但实际进展缓慢。2025年Q1财报显示,其能源业务仍依赖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含稀土材料),而美国本土稀土提炼产能不足,导致短期内难以摆脱对华依赖。北方稀土等中国企业2024年净利润暴跌57.6%,反映全球需求波动与政策干预的双重压力。
3.地缘政治与市场波动的叠加效应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被视为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制,迫使特斯拉等企业加速“去中国化”供应链建设。然而,美国本土稀土产业面临提炼技术瓶颈和环保争议,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稀土价格波动已引发资本市场震荡,Wind稀土指数单日跌幅曾达5%(2023年3月)。
二、技术替代路径:特斯拉的“突围”与局限
1.无稀土永磁电机的技术可行性
特斯拉提出的“无稀土电机”技术路径包括两种:
永磁辅助同步励磁电机:以钢制转子替代稀土永磁体,但存在效率与体积劣势;
铁镍基磁性材料:通过纳米结构设计模拟稀土磁性,但量产成本高昂。
目前这两种方案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应用。
2.“微创手术”式工艺创新
特斯拉2023年申请专利(WO2024097176A1),通过在磁体上钻0.2-1.5毫米凹槽并掺杂特定元素,将稀土用量减少50%以上。该技术被视为应对中国管制的“过渡方案”,但需改造现有生产线,短期难以大规模推广。
3.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妥协风险
若稀土短缺持续,特斯拉可能被迫降低Optimus性能指标(如扭矩、响应速度),或采用混合动力方案(稀土电机+非稀土备用系统)。这将削弱其与波士顿动力等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
三、地缘政治博弈:中美技术战的“新前线”
1.中国的“稀土武器化”战略
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直击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软肋,但此举也可能加速全球稀土供应链重构。美国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推进稀土自主化,而特斯拉的困境暴露了西方产业链的脆弱性。
2.特斯拉的“本土化”与“去风险化”矛盾
马斯克强调特斯拉供应链高度本地化(85%符合《美墨加协议》),但关键设备仍依赖中国进口。能源业务因关税影响成本上升,而美国本土LFP电池产能建设滞后。这种矛盾凸显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与政策脱钩的悖论。
3.全球稀土格局的重塑
中国稀土企业(如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因出口管制导致海外市场份额流失,但通过整合国内资源与技术创新(如稀土回收技术),试图维持行业主导权。若特斯拉技术替代成功,可能引发永磁材料技术范式的颠覆。
结论:技术自主与全球化的再平衡
纽约时报文章揭示的核心矛盾在于:地缘政治冲突正迫使企业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特斯拉的案例表明:
短期妥协不可避免:稀土短缺将延缓Optimus商业化进程,但特斯拉可通过库存调配与工艺优化缓解危机;
长期技术竞赛加剧:若特斯拉突破无稀土电机技术,或将重塑全球高端制造业竞争格局,反之则可能受制于资源民族主义;
政策与市场的博弈:美国需在关税保护与产业扶持之间平衡,避免“去中国化”演变为“去全球化”。
历史隐喻:稀土之争堪比20世纪石油危机,技术替代如同新能源革命——谁能主导下一代核心材料,谁将掌握未来工业的命脉。特斯拉的困境,实为全球产业链“安全与效率”再平衡的缩影。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