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是一团乱麻,对美国自身的伤害远甚于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美国主要的全球经济对手,实力逐年增强。尽管是威权体制,但中国领导层仍远比特朗普政府更有能力且更具战略眼光。
回顾过去半个世纪,对华策略大致有三种基本方案,但都不理想。
美国可以谋求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无视其掠夺性做法,利用其廉价劳动力、廉价出口商品以及有利于美国企业和投资银行的合作机会。这是特朗普和拜登之前数届政府采取的策略。该策略导致贸易逆差不断升级、就业岗位流失、知识产权遭窃取或强制转移。这一战略使部分美国精英受益,但主要服务于中国。
或者,美国可以尝试在军事和地缘政治上遏制中国,同时保留部分互利的经济关系,并努力使这些关系更加对称。这基本上是拜登政府的做法,并取得了部分成功。我们的双边贸易逆差下降;我们避免了战争;中国没有入侵台湾;我们将部分生产迁回本土。但中国在一个接一个产品上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美国经济中大部分领域对中国供应链的商业依赖基本未见减弱。
第三种方式是对两国经济进行更激进的”脱钩”。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由于美国众多行业在大量消费品和工业投入品方面严重依赖中国(其中有些产品美国根本不生产),任何可行的脱钩方案都必须经过精心规划和分阶段实施。
唐纳德·特朗普在追求哪一个?一个都没有。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在临时下调前高达145%,相当于对中国实施贸易抵制。没有进口商能承受超过商品价格100%的关税负担——即使部分关税由出口商消化或转嫁给消费者。这与经过精心策划的脱钩战略背道而驰,其对依赖中国产品和中间品的美国企业造成的伤害,至少不亚于对中国的影响。
特朗普对华政策缺乏连贯性,反映出他冲动行事的性格。
就特朗普希望限制中国在全球扩大影响力而言,关税政策适得其反。随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阻碍中国对美出口,中国正在增加对其他地区的出口。中国正与欧洲和全球南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盟。不出所料,中国已实施报复性关税措施,并大幅减少从美国的进口。与此同时,所谓供应链从中国转向多元化的举措,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在境外运营的中国企业。
越南等历史上一直对中国影响力保持高度警惕的国家,曾迫切希望与美国企业达成经济协议。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却将他们推向了北京的怀抱。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其他政策与其遏制中国的表面目标完全背道而驰。中国扩大全球政治经济影响力的核心战略是”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为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建设基础设施,将其与中国深度绑定。若真要有效反制这一战略,谁会选择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关闭美国之音?终止国务院在非洲的运作?而特朗普这三件事都做了。
一个主要的担忧是中国先进的间谍能力,无论是针对美国工业还是美国政府。特朗普领导下的五角大楼刚刚竭尽所能破坏了网络司令部。
特朗普对华政策的自相矛盾反映出他的冲动性格。他的关税政策基于快速报复的欲望,与战略思维背道而驰。中国的经济政策则着眼长远,以数十年甚至百年为尺度进行规划,通过系统性布局力图在全部尖端科技和产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而特朗普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关税是达成协议的谈判筹码吗?是惩罚手段?还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这三者不可能兼得——除非活在特朗普混乱的幻想中。
同样行不通的是像对待iPhone那样,对特定商品、产品或某家公司逐一暂停征收关税,因为涉及的利益方太多,无法基于特殊诉求达成临时协议。即使是像特朗普这样的交易能手也无力应对。即便真的达成某些协议,也只会以牺牲小企业为代价,偏袒那些能够进入海湖庄园的大公司。
作为一位野心勃勃的独裁者,特朗普向美国人描绘的图景是必须承受短期痛苦以换取长远利益。而中国作为一个运行良好且面临公然外部威胁的威权国家,在追求比特朗普目标更为连贯和具有战略性的规划时,其承受苦难的能力要强大得多。
特朗普的招牌手法是先施加惩罚,然后宣布达成一项协议,变戏法般暂停惩罚。协议可能是墨西哥宣布打击黑帮,或是印度同意进口更多美国产品;又或者有那么多国家排着队来“巴结我”,以至于特朗普可以全面削减关税。
但与中国不可能达成这种快速协议,因为需要改变的是中国整个重商主义体系。5月10日至11日的周末,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谈判达成了90天的暂缓期,在此期间美国将关税降至30%,中国将报复性关税降至10%。一个联合工作组将着手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正是特朗普在其首个任期内对中国政策所采取的策略,当时由罗伯特·莱特希泽担任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远比特朗普或其现任贸易官员更具专业知识和战略眼光。但莱特希泽推动结构性改革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最终,在特朗普执政第三年,莱特希泽不得不将全面加征关税作为备用方案——25%的税率设定堪称精妙:既能抵消中国的非法补贴,又仍为贸易留出了充足空间。
就目前而言,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对美国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的伤害远甚于对中国的影响。以农产品出口为例,美国对华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大豆,去年总量达2700万公吨——价值128亿美元,约占美国对华出口总额的9%。这相当于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一半。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征收了125%的报复性关税,这将使美国大豆在中国的实际价格增加一倍以上,导致该出口市场消失。巴西和阿根廷合计生产全球52%的大豆,它们很乐意填补这一缺口。这反过来将使中国与南美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美国其他农产品对华出口也遵循着相同轨迹,2024年总额约为260亿美元。在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内,他曾向美国农民提供现金补助,以弥补其在对华关税战初期遭受的损失——当时关税措施还远不如当前激烈。若故技重施,本轮政策代价将更为高昂。绝大多数农民希望种植作物,而非因土地闲置获得补偿。
在众多消费品和原材料领域,情况也大同小异。美国要么不再生产这些产品,要么这些产品的价格已贵得令人望而却步。中国暂停出口对汽车、电池和半导体制造至关重要的多种稀土矿物与磁体。中国供应了全球90%的稀土材料。
特朗普选择了一个具备雄厚实力、能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国家。
美国市场上约80%的玩具产自中国。这些商品的零售价格如今要么翻倍上涨,要么从货架上消失殆尽。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供应源。这彻底打乱了圣诞季的商业规划,孩之宝、美泰等大型玩具制造商的股价跌幅远超市场整体水平。
由于美国在纺织品和服装领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极深,服装价格将受到重大冲击。耶鲁预算实验室测算,短期内消费者将面临服装价格上涨64%的情况。
特朗普根据产品性质和原产国的不同,对各类商品下达了不同关税水平的指令,已引发各行业在规划能力上的极大混乱,仅此一点就抑制了经济增长。
汽车零部件领域存在大量混淆。汽车服务协会在最近的一份公告中向其会员企业解释称,”5月3日起,中国制造的雨刷将面临45%的进口关税。4月9日起,中国制造的微波炉将适用54%的税率。而完全在墨西哥生产的尾灯则不会面临任何关税。”
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与中国对普京领导的俄罗斯的政策形成了怪异对比,而俄罗斯是美国的另一个主要地缘政治对手。与中国不同,俄罗斯与美国没有重要的经济联系,并且是更直接的军事威胁。但特朗普娇惯普京,同时妖魔化中国。
你可能认为与中国的关税战荒谬至极,特朗普和习近平主席将不得不设法结束它。但这绝非必然。
4月下旬,特朗普开始暗示自己即将与中国达成相互削减关税的协议。但中国数名高官戳穿了他的谎言,否认存在任何接触或谈判。
在撰写本文时,有报道称美中两国可能以中国加大打击芬太尼走私的承诺,换取实质性关税互减。这种权宜之计或其他遮羞布迟早会给特朗普提供保全面子的妥协借口,但无助于解决美中关系的深层矛盾,更触及不到中国自身的掠夺性制度内核。
对于特朗普最极端的关税战,他选择了一个拥有足够实力与美国抗衡到底的国家。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始终是避免进口并学会在国内生产产品。而特朗普发动的这场大幅缩减进出口的贸易战,恰恰为这一战略注入了超强动力。
过去,中国一直依靠出口来消化其庞大的生产机器。这是以牺牲国内消费和生活水平为代价的。中国国内外的批评人士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已足够成熟,能够且应该在国内消化更多产能,让14亿中国人可以开始过上更好的生活。
特朗普刚刚为这一迟来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提升该政权的声望。因此,中国可能并不急于按照特朗普的条件达成协议。
特朗普试图使用一个经典策略:先制造危机,再抽身而退并宣布危机已化解。但这次这个伎俩没有奏效,因为中方拒绝按照特朗普的规则行事。从长期对华战略来看,这个花招使美国处境比之前更糟。应对中国的所有真正挑战依然存在。
本文编译于前景杂志,由Robert Kuttner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Broken China》是《前景》杂志2025年6月刊的一篇深度分析文章,聚焦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政策的混乱性及其对美国的负面影响。文章认为,特朗普的对华策略缺乏系统性,不仅未能有效遏制中国,反而加剧了美国自身的困境。以下从核心论点、政策批判、国际影响及矛盾性四个维度进行解读: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三种历史路径及特朗普的“第四种混乱”
文章梳理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三种传统路径:
1.紧密合作模式:以经济利益为主导,通过低关税和产业合作获取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市场,但导致贸易逆差扩大、技术转移等问题,最终主要服务于中国崛起。
2.有限遏制模式:拜登政府的策略,通过军事威慑和部分经济脱钩(如芯片限制)降低对华依赖,虽取得贸易逆差缩减等成果,但未能阻止中国在关键领域的领先。
3.战略脱钩模式:理论上可通过渐进式产业转移减少对华依赖,但需长期规划,而美国产业对中国的深度依赖(如供应链和中间品)使其难以实现。
特朗普政策的“混乱性”:
采取极端关税手段(最高达145%),远超企业承受能力,导致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主要成本,反而迫使部分企业依赖中国海外子公司(如通过越南等第三国间接进口)。
政策缺乏连贯目标,既非系统性脱钩,亦非有效遏制。例如,削减国际开发署(USAID)预算、弱化非洲事务外交,客观上为中国“一带一路”扩大影响力腾出空间。
二、特朗普政策的自我矛盾与战略失误
1.经济手段的自我削弱:
高关税未能阻止中国出口增长,反而推动中国转向欧洲和全球南方市场,深化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盟。
中国通过“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全产业链优势”抵消外部冲击,例如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的技术输出填补全球需求缺口,反驳了“产能过剩论”。
2.外交与安全的短视:
关闭对非外交渠道、削弱网络司令部能力,与遏制中国技术渗透的目标背道而驰。
美国单边主义促使多国(如意大利、越南)加强与中国合作,削弱了其拉拢盟友的效果。
三、中国应对策略的结构性优势
尽管文章主要批评美国政策,但结合其他观点可见,中国的成功不仅源于美国失误,更依赖其内在优势:
1.经济韧性:中国通过“稳、新、绿、开”四大策略(如科技创新、绿色转型、高水平开放)维持5%以上的GDP增速,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超30%。
2.产业链不可替代性:全球玩具、电子等产业难以完全脱离中国,因中国具备高效基础设施、完整配套体系及快速响应能力。
3.多边外交:通过“一带一路”和自贸协定网络(覆盖30多国)巩固经济伙伴关系,抵消美国关税压力。
四、对中美竞争格局的启示
文章隐含的结论是:美国的非理性对抗无法阻止中国崛起,反而加速其国际影响力扩展。这一观点在其他资料中得到佐证:
中国通过减持美债、强化中俄合作等反制措施,展现经济与外交的灵活应对。
美国企业界仍将中国视为核心市场(如特斯拉上海工厂本土化率超95%),凸显中国市场不可替代性。
总结
《Broken China》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混乱与内在矛盾,而中国的结构性优势(如全产业链、创新驱动、多边合作)使其在对抗中更具韧性。未来中美竞争或将进一步凸显“中国模式”的适应性,而美国需反思单边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