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上午,中国商务部的一位发言人宣布,北京方面正在评估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的可能性。
这是世界其他国家一直在等待的消息,因为高得惊人的关税——中国对美出口的部分产品关税高达245%——正在扼杀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增加了经济衰退的幽灵。
“美国官员多次表示愿意与中国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这位发言人对记者表示。
“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要打,我们会奉陪到底;要谈,大门是敞开的……如果美国想谈,就应该拿出诚意,并准备纠正其错误做法,取消单边关税。”
这一声明发表的前一天,一个与中国官方媒体有关的微博账号表示,美国一直在寻求启动讨论,而一周前,特朗普声称讨论已经在进行中——北京方面否认了这一说法。
“中国没有必要与美国对话,”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下属的微博账号”玉渊谭天”在周四的帖子中表示。”从谈判的角度来看,美国目前肯定是更着急的一方。”
这些评论之前,美中双方都经历了一轮断言和否认的循环,因为双方都拒绝公开启动讨论。
问题不在于这些讨论是否会进行,而在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以及由谁发起。
玩命游戏
专家将这场角力描述为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之间的”胆小鬼博弈”,双方都试图保全颜面,同时暗中寻求互利结果——即贸易战的降级。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庄嘉颖表示:”我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拉锯战,因为华盛顿和北京都不希望显得自己是让步的一方。””但降级对双方整体都有利,因此存在某种根本性的动机促使其实现。”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学者宋文笛则这样形容:”就像两辆赛车迎面而来:先转向的一方会被视为两者中较弱的一方。而在当前节点上,双方都不愿示弱。”
哪位领导人若承认自己率先发起关税谈判,就会被视为在谈判中妥协立场的一方。宋文笛指出:”谁显得急切,谁就失去谈判筹码。双方都想把对方塑造成更急切的那一方。”

这种奇特的僵局——双方都寻求同样的结果,但谁也不愿率先提议——催生了一种”建设性模糊”策略:刻意使用模棱两可的措辞,使各方都能言之凿凿地宣称自己站在正确立场。
宋先生指出,玉渊潭天的微博正是这种策略的体现。”这是北京试图探索用文字游戏为双方创造台阶的可能性,让他们能逐步从螺旋式升级中抽身,”他解释道。
打破这种胆小鬼博弈的方式之一是由第三方斡旋,为双方提供下台阶。宋先生表示,另一种选择是”对’对方已伸出橄榄枝’采取更宽松的解读”。这样,实际率先回到谈判桌的一方仍可将其描述为回应而非主动行动。
就特朗普与习近平而言,这也意味着关税谈判启动时,双方领导人都能宣称在贸易战中取得了某种胜利。
主场胜利
这里的表象很重要。正如钟先生所指出的,缓和局势是一回事——但特朗普和习近平的另一项首要任务是”为各自的国内民众带来胜利”。
“特朗普显然希望展示自己已让北京屈服。而在中国方面,习近平可能希望向本国人民和世界表明,他能够让特朗普变得更理智、更温和、更通融。”钟先生说。
在国内层面,两位领导人都面临着关税引发的不利因素。特朗普本周努力平息经济衰退的担忧,因为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自2022年以来首次在第一季度出现萎缩。
与此同时,习近平——在关税问题前就已在应对持续低迷的消费、房地产危机和失业问题——必须向中国民众保证,他能够经受住贸易战,并保护这个疫情后复苏乏力的经济体。
“两人都认识到,在贸易战的当前阶段,双方都不会再出现赢家通吃的结果。”宋先生说。
“特朗普认识到自己无法接近获得100%想要的东西,因此他正试图找到一个让步点,让中国能让他获得足够的胜利成果,尤其是出于国内需要。”
他补充称,尽管中国并非不愿意,”但他们在合适的价码上卡得很死”。

对于习近平,宋先生将局势描述为“两级游戏”。
“中方需要管理美中双边谈判,同时在国内,北京需要保全足够的面子,以便中国领导层能够坚持‘东升西降’的叙事,”他说。
“东方对西方卑躬屈膝,不是东方的崛起。”
在撰写本文时,美国并未否认中国关于其试图启动谈判的说法。但钟先生表示,双方现在都做出了这一断言,表明存在“某种接触”。
“双方正在谈判,”他说。“这是一个迹象,表明有可能达成某种妥协。”
但谈判的开始并不意味着美中关系——甚至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之前就已经不稳定——接近稳定。
钟先生并不抱太大希望。首先,他认为“姿态”表明双方尚未达到“都在试图寻求出路”的地步。
“[每一方]可能希望对方做出让步,所以他们会保持这种对峙,直到看到哪一方先眨眼。”
本文编译于BBC,由Gavin Butler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核心争议:谈判僵局中的“谁先妥协”博弈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BBC文章聚焦于中美贸易战中“谈判重启与否”的战略对峙,核心问题在于双方如何在不失政治颜面的前提下打破僵局。这一博弈的背景是:
美国的矛盾诉求:特朗普政府既要通过高关税(145%)展示对华强硬姿态,又迫于国内通胀压力(CPI年增9.8%)需缓解供应链危机。
中国的战略定力:中国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如东盟出口占比升至34%)、技术自主化(半导体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及市场内需激活(中等收入群体达4亿),降低了对美依赖。
二、双方立场与策略解析
(一)美国:从“极限施压”到“试探性妥协”
1.战术目标
短期债务纾困:2025年6月美国面临6.5万亿美债集中到期压力,需中国停止抛售美债甚至增持以稳定市场。
选举政治考量:特朗普需在中期选举前展示“对华强硬但可控”的形象,摇摆州农业损失(如大豆出口下滑40%)迫使其寻求临时协议。
2.策略矛盾
美国试图通过舆论造势营造“中方主动求和”假象,但中国外交部多次否认接触,揭露其“边打边谈”策略的虚伪性。
(二)中国:以“反制+内生增长”破局
1.精准反制
对美依赖度低的商品(如稀土)加征125%关税,同时豁免8类美国半导体芯片关税,既打击美国供应链又释放谈判弹性。
2.战略纵深构建
通过“一带一路”将贸易重心转向新兴市场(2025年对东盟出口增长30%),削弱美国关税战的全局性影响。
三、博弈的深层逻辑与误判
1.美国的双重误判
经济韧性低估:认为中国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却忽视其内需市场潜力(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万亿元)。
盟友动员失效:试图孤立中国却遭欧盟抵制,德国总理公开表态“不选边站”。
2.中国的战略清醒
智库报告指出,中美贸易逆差本质由全球价值链分工决定,美国单边施压无法改变结构性矛盾。
四、未来走向与关键变量
1.技术性降温的可能
双方或就民生商品(农产品、医药)达成临时关税减免,参考2019年“第一阶段协议”模式。
2.债务危机的倒逼效应
若美债收益率持续飙升,特朗普可能在8月前被迫将关税税率从145%下调至50%-65%,换取中国暂停抛售美债。
3.多边机制的重构
中国加速推进RCEP框架下的亚太自贸区建设,并联合金砖国家推动贸易本币结算,削弱美元霸权对谈判的钳制。
五、BBC立场的转变与启示
BBC一反常态地指出“中国不会单方面退缩”,这一立场折射出国际舆论的三重转向:
1.对美政策能力的质疑:美国企业界(如沃尔玛、特斯拉)公开反对关税战,暴露其国内共识撕裂。
2.中国策略的认可:技术突破(如5G专利占比40%)与制度性开放(外商投资法修订)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信心。
3.全球经济治理的觉醒:发展中国家开始反思单极霸权风险,77国集团呼吁WTO改革以制约美国单边主义。
总结
BBC此文揭示了贸易战从经济对抗升维为全球治理模式竞争的实质。美国的“眨眼”压力不仅源于经济成本,更来自其霸权逻辑与多极化现实的冲突;而中国的“不眨眼”底气,则根植于产业链韧性、制度自信及新兴市场同盟。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证明: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零和思维终将被“竞合共生”的新范式取代。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