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芯片巨头英伟达再次成为中美贸易与技术紧张关系的焦点。
就在美国对其芯片实施新出口管制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于周四飞抵北京与中国高级官员会晤。
这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公司需获得许可证才能向中国出口其H20人工智能芯片。美国商务部表示,此举旨在维护”国家与经济安全”。英伟达称联邦官员已告知,这项要求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生效。
但为何这家公司在美中人工智能霸权争夺战中如此关键?
英伟达是什么?
英伟达设计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先进芯片(即半导体)。生成式AI能根据用户指令生成新内容,例如ChatGPT。
近年来全球AI芯片需求激增,使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去年11月,英伟达曾短暂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
由于英伟达芯片被视为推动生成式AI发展的关键要素,美国连续多届政府都密切关注其与中国的关系。
华盛顿希望通过新出口管制延缓中国先进AI芯片的研发——特别是中国军方对这类芯片的应用——从而确保美国在AI领域对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为什么特朗普将矛头指向英伟达的H20芯片?
美国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出售芯片并非新举措。
2022年拜登政府就已对华实施先进半导体单独出口管制。英伟达专为符合现行限制而设计了H20芯片。性能更强的H100芯片此前已被禁售中国。
但近期中国生成式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崛起引发美国新担忧——即便性能较低的芯片也可能引发重大技术突破。该公司宣称使用较低端芯片即可实现与ChatGPT等应用相当的效果。
目前腾讯、阿里巴巴及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等中国科技企业对H20芯片需求激增。这些公司尚有大量芯片订单未交付。但由于新规立即生效无宽限期,英伟达预计将因无法完成的订单承受55亿美元(41.5亿英镑)损失。
经济学人智库北京高级分析师李(Chim Lee)向BBC表示,华为等中国企业正在研发替代性AI芯片。尽管目前认为这些芯片性能不及英伟达,但李指出美国限制可能促使中国集中研发更高端芯片。”这会给中国AI领域带来挑战,但不会大幅延缓中国AI技术的发展和落地应用。”他补充道。

为什么英伟达的CEO在中国?
中国是英伟达的重要市场。去年,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其总销售额的13%,但仍远低于占比近半的美国。
黄仁勋此次访问被视为在最新限制措施下巩固英伟达在华业务的努力。据央视报道,他在北京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任鸿斌会晤时表示,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
周四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黄仁勋此行还会见了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峰。另据新华社消息,中国高级官员何立峰向黄仁勋表示”中国市场投资和消费潜力巨大”。
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声明,周五在与上海市长会谈时,黄仁勋表示将致力于中国市场。
出口管制将如何影响美中竞争?

这些举措是华盛顿更广泛目标的一部分,旨在降低先进技术供应链对中国依赖的风险,并将更多半导体生产带回美国。
英伟达本周宣布计划在美国建造价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服务器。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后声称他的连任推动了英伟达的决定。
今年3月,为英伟达生产芯片的台湾半导体巨头台积电宣布,将在亚利桑那州追加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先进制造设施。
法国外贸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加里·吴向BBC表示,最新事态表明全球科技正日益分化为”两大体系”,一个由美国主导,另一个由中国主导。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将不再那么全球化,并将受到更多限制。”
本文编译于独立报,由James Chater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一、地缘政治压力下的英伟达:技术霸权争夺的核心战场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升级
美国自2022年起逐步收紧对华高端AI芯片出口管制,2025年4月更将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及AMD的MI308芯片纳入许可限制范围。此举旨在切断中国获取先进算力的渠道,防止其AI技术发展威胁美国军事与科技霸权。美国政府认为,H20等芯片可能被用于超级计算机或军事AI开发,但未提供具体证据。
矛盾点:美国既承认中国市场的经济价值(中国占英伟达收入的13%),又试图通过“技术隔离”遏制其发展,导致英伟达被迫在合规与市场利益间平衡。
2.中国反制措施与市场博弈
中国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如2020年收购迈伦科技案)被视为对美国制裁的回应。同时,中国加速推动本土替代(如华为昇腾、寒武纪),2025年一季度国产AI芯片采购量激增,削弱了英伟达的市场主导地位。但短期内,中国仍需依赖英伟达芯片支持AI推理任务,形成“既竞争又依赖”的复杂格局。
二、夹缝中的生存策略:英伟达的全球布局与技术调整
1.中国市场“特供芯片”的合规尝试
英伟达为规避美国出口限制,多次推出“降速版”芯片(如H20),但其性能仍被美方认定超标。黄仁勋近期访华时强调“遵守法律并推进技术发展”,暗示将继续调整产品设计以满足中美双重标准。然而,美国动态升级管制门槛(如算力≥990 TFLOP/s的芯片全面禁运),使英伟达的技术合规成本激增。
2.全球供应链与盟友体系重构
美国通过《人工智能扩散框架》将全球分为三级技术准入体系(Tier 1至Tier 3),要求盟友配合封锁中国。英伟达被迫加速供应链多元化,例如扩大在美国的AI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四年投入500亿美元),同时探索通过新加坡等中间商间接对华供货的可能性。但这类策略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和成本上升的双重风险。
三、经济与战略代价:短期阵痛与长期隐忧
1.企业财务冲击与市场信心波动
美国新出口限制导致英伟达直接损失55亿美元,AMD损失8亿美元,且后续业务调整成本难以估量。2025年4月消息公布后,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6%,市值蒸发超1600亿美元,反映出市场对其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忧。
2.全球AI供应链分裂风险
美国的“长臂管辖”迫使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塑。例如,台积电等代工厂面临选边站压力,而中国加速构建自主芯片生态(如中芯国际7nm工艺突破)。长期来看,技术标准的分裂可能延缓全球AI创新效率,形成“中美双轨制”技术体系。
四、未来挑战与可能的破局路径
1.技术自主性与合规性平衡
英伟达需在芯片架构上实现更高灵活度,例如开发模块化设计以动态适应各国管制标准。同时,其与DeepSeek等中国企业的合作(如联合开发合规芯片)可能成为新方向,但需规避美国“实体清单”风险。
2.地缘政治游说与多边合作
黄仁勋多次访华并与中国贸促会高层会晤,试图通过外交渠道缓解政策压力。英伟达也在游说美国政府,强调其“增强美国技术领导地位”的贡献,但特朗普政府的“技术主权”战略可能削弱此类努力。
结语:技术巨头的“新冷战”困局
英伟达的困境折射出中美科技战的深层逻辑:美国试图通过“算力霸权”维持技术代差,而中国以市场反制与自主创新突围。短期内,英伟达仍将是两国博弈的关键筹码;长期来看,其命运取决于全球供应链能否抵御政治割裂、回归技术合作本质。正如黄仁勋所言:“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将平衡法律与科技发展”——但这种平衡的代价,可能是整个行业不得不承受的“新常态”。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