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敌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月爆发的四天冲突以停火告终,双方都宣称获胜——但如今看来,中国的国防工业可能也成了出人意料的赢家。
最新一轮冲突爆发于5月7日,印度以打击其所谓的巴基斯坦境内”恐怖主义基础设施”为由发动袭击,此举是为回应4月22日武装分子在帕哈尔加姆残忍杀害26人(其中大部分为游客)的事件。
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印控克什米尔风景如画的山谷中,当着妻子和家人的面被杀害的。印度政府指控伊斯兰堡支持参与这场屠杀的武装组织,巴基斯坦对此予以否认。
印度以所谓“金盏行动”对武装袭击作出回击后,双方随即展开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军事部署,动用无人机、导弹及战斗机展开对抗。
据称,印度动用了其法国和俄罗斯制造的喷气式战机,而巴基斯坦则部署了与中国联合生产的歼-10和JF-17战斗机。双方均表示战机未越境,仅在远距离向对方发射导弹。
伊斯兰堡声称其战斗机击落了至少六架印度飞机,其中包括新近采购的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新德里尚未对这些说法作出回应。
“损失是战斗的一部分,”印度空军(IAF)中将AK·巴蒂上周被记者问及相关说法时回应道。对于巴基斯坦击落印度战机的具体指控,巴蒂中将拒绝置评。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选定的目标,所有飞行员都已返回家园,”他补充道。
印度称其在对巴基斯坦境内被取缔的虔诚军和穆罕默德军武装组织总部发动袭击时,击毙了至少”100名恐怖分子”。
关于这场空战的真实情况尚未有定论。有媒体报道称几乎同一时间在旁遮普邦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飞机坠毁事件,但印度政府尚未对这些报道作出回应。

路透社援引美国官员的报道称,巴基斯坦可能使用了中国制造的歼-10战斗机向印度战机发射空对空导弹。巴基斯坦在实战中高度依赖中国武器系统后宣称胜利,部分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国防工业的提振,但也有人对这一说法表示异议。
有专家将此称为中国军工行业的”DeepSeek时刻”,援引今年1月这家中国AI初创公司以高性价比技术震动美国科技巨头的事件。
“这场空战对中国军工行业来说是一次绝佳的宣传。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没有机会在实战环境中检验其平台,”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高级大校周波对英国广播公司表示。
这位北京的分析师表示,此次空战结果证明”中国拥有一些首屈一指的装备系统”。在有关该型战机印巴冲突表现报道传出后,生产歼-10等战斗机的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公司股价上周飙升了40%。
然而,其他专家认为现在断言中国武器系统具有优势为时尚早。
伦敦国王学院的沃尔特·拉德维格教授表示,中国战机是否真的在机动战术上胜过印度空军(IAF)飞机,尤其是阵风战斗机,目前尚未有定论。
“按照标准军事准则,本应先压制敌方防空系统、取得制空权,然后再攻击地面目标。但印度空军的任务显然不是为了引发巴方的军事报复。”
拉德维格先生认为,尽管巴基斯坦整个防空系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且其战机已升空,印度飞行员仍被下令执行飞行任务。印度空军尚未透露此次行动的具体细节或空战策略。
中方也未就有关歼-10击落印度战机(包括阵风战斗机)的报道作出任何表态。但关于歼-10击落西方武器系统的未经证实消息,已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欢呼情绪和”战狼式”亢奋。
维罗纳国际安全研究团队中国问题专家卡洛塔·里瑙多表示,尽管现有信息难以得出确切结论,但中国社交媒体上仍充斥着大量民族主义言论。
“在眼下,认知远比现实更重要。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真正的赢家实际上是中国,”她表示。
对中国而言,巴基斯坦是战略和经济盟友。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一部分,中国正在巴基斯坦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合370亿英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一个衰弱的巴基斯坦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巴基斯坦安全分析师伊姆提亚兹·古尔表示,中国在最近的印巴冲突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让印度的战略制定者措手不及。他们可能没有预见到巴中在现代战争中合作的深度,”他说。
专家称,中国战机在实战环境中的表现受到西方国家的密切关注,因其可能对全球军贸产生连锁影响。美国是全球最大武器出口国,中国则位列第四。
中国主要向缅甸、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出售武器。此前,中国的武器系统曾因质量低劣和技术问题受到诟病。
据报道,缅甸军方已停飞了多架JF-17战斗机——这些战机由中国和巴基斯坦于2022年联合生产——停飞原因是技术故障。
尼日利亚军方报告称,中国制造的F-7战斗机存在若干技术问题。
需要指出的另一点是,这并非印度首次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损失飞机。
2019年,在印度针对巴基斯坦境内可疑恐怖分子目标实施类似空袭后,双方爆发短暂空战,一架俄制米格-21战斗机在巴方领空内被击落,飞行员遭俘获,数日后获释。
印度表示,其飞行员在成功击落巴基斯坦多架战斗机(包括一架美制F-16战机)后弹射逃生。巴基斯坦对此予以否认。
尽管有报道称印度战机上周被击落,但拉特维格等专家指出,印度在5月10日凌晨成功打击了巴基斯坦境内”范围令人印象深刻的目标”,而这一事实基本上未被国际媒体关注到。
印度军方称在一次协同攻击中,其向巴基斯坦境内11个空军基地发射了导弹,包括拉瓦尔品第郊外的战略性努尔汗空军基地,该基地位于距离巴基斯坦军事总部不远的位置。这个敏感目标令伊斯兰堡措手不及。
最远的目标之一是距离南部城市卡拉奇140公里(86英里)的伯霍利。
拉德维格先生表示,此次印度空军按照标准程序行动——首先攻击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和雷达系统,随后集中打击地面目标。
尽管巴基斯坦方面操作着中国提供的HQ-9防空系统,印度战机仍动用了导弹、巡飞弹药和无人机等多种武器。
“这些攻击似乎相对精准且有针对性。弹坑位于跑道正中,正是最理想的位置。如果冲突持续更久,巴基斯坦空军需要多久才能修复并让这些设施重新运作,我无法断言。”拉德维格指出。
不过他表示,印度军方拒绝透露任务简报的细节,”失去了对‘叙事主线’的掌控”。

针对印度的空袭行动,巴基斯坦宣称对印方多个前沿空军基地实施了导弹和空中打击,但德里方面表示袭击未造成装备和人员损伤。
意识到局势失控,美国及其盟国介入并向两国施压以停止战斗。
但对印度而言,专家称整个事件是一记警钟。
中方可能不会对近期印巴冲突的细节置评,但迫切希望展示其武器系统正在迅速赶超西方。
新德里清楚,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战斗机是早期型号。北京已列装更先进的J-20隐形战斗机,这种战机能够躲避雷达探测。
印度和中国在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存在长期边界争端,并于1962年爆发短暂边境战争,以印度战败告终。2020年6月,两国在拉达克地区再度发生短暂边境冲突。
专家表示,印度敏锐意识到需要加速对国内国防制造业的投资并加快国际采购。
当前,中国国防工业因某型战机据称在印巴冲突中取得战果而备受瞩目。
本文编译于BBC,由Anbarasan Ethiraja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龙旗解析
一、中国在冲突中的战略利益与角色定位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战略压力分散与边境安全
印巴冲突确实可能暂时缓解中印边境压力。若印度深陷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对抗,其在中印边境(如藏南地区)的军事资源投入可能减少,有利于中国在争议地区的战略主动性。BBC提到的歼-10C战机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报道(尽管未获印度官方证实),若属实,则间接证明中国武器系统的有效性,可能进一步削弱印度在中印边境的常规军事优势。
但需警惕印度因两线压力而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例如加速推进“Quad”机制,反而加剧印太战略围堵。
2.中巴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安全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项目,冲突升级可能导致其安全风险骤增(如克什米尔地区动荡)。然而,巴基斯坦在冲突中对中国武器的高度依赖(如歼-10C、JF-17战机的实战表现),客观上强化了中巴军事同盟,推动双方在防空系统、网络战等领域的合作深化。
BBC提到中国对巴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若巴方因冲突获得更多中国支持,可能巩固中国在南亚的战略支点地位,但需平衡避免过度刺激印度。
二、中国武器系统的国际声誉与挑战
1.实战检验带来的广告效应
此次冲突被视为中国武器的“性能验证场”。歼-10C首次在实战中对抗西方先进战机(如法国阵风),若战果属实,将显著提升中国军工的国际信誉,吸引更多发展中国家客户(如埃及、缅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股价因此大涨40%,反映出市场对中国军工的信心。
但需注意西方对中国武器质量的质疑。例如缅甸JF-17战机的技术故障、尼日利亚F-7战机的维护问题,可能削弱此次宣传效果。
2.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武器出口策略
中国武器出口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占全球份额5.9%),但面临美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围堵,例如中东国家被迫减少对华采购。此次冲突后,中国或尝试通过技术转让(如协助巴基斯坦建立无人机生产线)巩固市场份额,但需突破西方封锁。
三、中国外交调停与国际话语权
1.危机调停中的“负责任大国”角色
中国历来呼吁印巴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若能在冲突后参与斡旋(如上合组织框架内),将提升其全球治理话语权。例如,印度河水资源争端、克什米尔问题与中巴边界协定的联动性,使中国成为印巴和谈不可或缺的第三方。
但印度对中国调停持抵触态度,中国需平衡“中立调停”与“中巴盟友”身份的矛盾,避免激化中印关系。
2.核风险管控与人道主义责任
印巴均为拥核国家,冲突失控可能波及中国西部(如核污染、难民潮)。中国联合俄罗斯等制定应急方案,既展现大国担当,也维护自身边境安全。BBC提到的美国介入停火,凸显中国需加强多边协调能力,避免被边缘化。
四、潜在风险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1.多线战略压力与经济波动
若冲突长期化,中国需同时应对台海、南海和中印边境局势,可能分散外交与军事资源。此外,印度洋航线安全(如能源运输)受威胁,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2022年中印贸易额超1300亿美元)。
2.国际舆论与“中国威胁论”风险
西方可能借机渲染中国“纵容冲突”或“通过代理人战争扩张影响力”。例如,法媒对JF-17战果的报道可能被解读为中国在南亚的军事渗透。中国需通过多边平台(如上合组织)强调和平立场,弱化负面叙事。
五、结论:短期机遇与长期挑战并存
短期内,冲突为中国提供了战略喘息空间(边境压力减轻)、军工业宣传契机及调停角色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长期而言,冲突失控将威胁“一带一路”安全、加剧南亚核风险,并促使印度加速倒向美国。中方最佳策略仍是推动冲突降级,通过经济合作(如产业链互补)削弱印度对抗意愿,同时确保中巴走廊安全。
综上,中国并非冲突的“绝对赢家”,但通过灵活外交与战略平衡,可在危机中最大化利益并规避风险。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